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 政策与观点 >> 正文
稳定增长中克服结构性隐忧         
稳定增长中克服结构性隐忧
作者:阮宗泽 赵晋平…    文章来源:学会    点击数:2643    更新时间:2005/2/17


稳定增长中克服结构性隐忧

——专家谈2005年我国外经贸形势

  在二月四日上午由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联合举办的新春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们指出,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将会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增长,面临的国际环境基本稳定,但贸易摩擦的加剧将导致企业风险加大,退税政策的滞后影响将显现,后过渡期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长期地保持利大于弊要做更大的努力。
  
    外经贸发展面临的国际政治环境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阮宗泽表示,对今后四年既布什新的任期中中美关系的判断是谨慎乐观的,中美能够大体保持一种稳定的状况。中欧关系是最好的时期,欧盟已经成为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去年贸易额超过1700亿美元,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欧之间的关系发展,也对美国产生一定的影响,去年美国一个很有名的中国问题学者已经提出来要防范“中欧成为一个新的轴心”。中国在和这些大国保持着比较良好按照关系的同时,在外交上又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就是要营建中国的大周边外交。大周边外交现在明确地把澳大利亚、新西兰都划在大周边的范畴,但是在这个关系当中中国和东亚发展非常快速。另外中国和印度的关系也在发展,最近首次举行了战略对话,而且印度对中国的看法也更多地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另外,很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对中国有利、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
  
    2005年外贸发展趋向与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晋平认为,2005年外贸会具有特以下一些特点。首先,还会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增长。包括汇率变动的可能性,美元贬值的走势都将保持稳定。从长期来说,市场份额还有发展空间。第二,我们的总体贸易平衡实际上是比较稳定的。顺差319亿美元,比2003年增加20%,和2002年基本相同,是稳定的,总体上是改善了,但是我们结构性的失衡在继续扩大,也就是说我们对传统的贸易顺差的对象的顺差在进一步的扩大,结构性的失衡恐怕是未来我们需要重点研究、想办法解决的重要问题,是一个长期性的。
  
    赵晋平还表示,加工贸易是我们贸易增长很重要的带动因素,它的份额已经超过了一半,从2004年来看,加工贸易的贡献率又进一步上升。从2001年到2004年间,每年在整个贸易中的份额是提高一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什么?它恰恰反映着外贸质量有待提高,长期来说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包括在加工贸易当中,国内增值的这部分实际上是降低的,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从短期因素来说,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是一个影响因素。如果说2004年,我们拿出了4200亿元,所以降低退税率这个政策的效果没有显现出来,企业的资金还是比较充裕的,但是退税政策的滞后影响在2005年以后会表现出来,这又给了我们长期的问题,我们的外商投资产业政策是鼓励外资企业提高国内增加值的,这种矛盾又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关于贸易摩擦,赵晋平说,在2005年会贸易摩擦继续提高,企业的风险程度会上升。这跟整个国际的政治背景、经济环境的背景有直接的关系,这个问题也是需要我们把它作为一个长期性的问题,从科学的发展观这样一个基本的出发点,与解决我们结构上的问题,而且和我们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问题密切相连。
  
    外经贸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名誉会长沈觉人也指出,我们应当注意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财政赤字能否缓解,这涉及到美元的疲软对2005年的世界经济会有怎样的影响。国际油价的波动,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同时,我们做商务工作的也需要呼吁提高我国能源使用效率。我国去年经济总量约占世界的总量4%,我们石油消耗占世界石油消耗8%。我们去年进口原油12300万吨,国产原油17500万吨,两个加起来是29800万吨,出口极少。我们现在是世界消费油的第二大国,是第三大进口国,日本是第二。去年日本进口24800万吨,日本的GDP等于我们4倍。我们一年消耗将近3亿吨油,我们GDP的产值等于日本的四分之一,而且我们还消耗大量的煤炭,所以综合来衡量我们能源利用率实在太低了。从长远来讲这个问题不解决,对我们国家是非常不利。
  
    沈觉人强调,加入WTO以来三年,我们基本做到利大于弊,但是后过渡期,以及长期来讲,能不能都做到利大于弊,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不能掉以轻心。现在看,对于我们的农业、重点制造业、服务业,都将带来较大的压力。同时贸易摩擦也将进入多发期,所以要长期地保持利大于弊显然要做更大的努力。最后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严重的恐怖主义活动今年到底会怎样?美国反恐又会有出现怎样的局面?这些对今年经济形势的发展以及外贸形势的发展的影响都是值得关注和研究。
  
    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走出去”和“引进来”协调发展

  
    商务部合作司副司长赵闯说,我国走出去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发展速度较快。2004年对外投资,非金融类是36.2亿美元,在国际直接投资6600多亿美元中我们只占0.5%,但我们走出去(对外投资、承包劳务、服务贸易)增长速度都是20%以上,可以预见从现在到2020年我们的投资额大概应该每5年或每3至4年就可能会翻番。这个势头是去年下半年开始显现的,2005年会更加突出。主要原因是企业实力增强和投资便利化得到极大推动。
  
    如何才能够充分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走出去和引进来更加匹配起来,赵闯表示首先要突破体制性的问题。所谓体制性的问题主要就是管理的问题,管理的理念和办法大部分还是计划经济下形成的那种审批经济的理念和办法。虽去年从商务部来讲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来推动投资便利化,但是总体上体制性的障碍依然存在。再有就是企业的机制问题。内部机制问题突出的是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我们对走出去的企业从前年开始与国家外汇理局搞了一个境外投资绩效评价和联合年检体系,这个评价体系是五个方面17个指标,通过这个体系可以把我们现在有经营活动的企业情况搞清楚,知道我们现在在国外形成的资产存量是多少、每年的营业额是多少?对外投资的利润每年汇回多少?通过这个评价体系,我们看到将近70%的企业是好的和比较好的,外汇管理局有史以来第一次搞清楚了我们汇回来的纯利润是多少美元。最后一点,就是信息和以信息为突出点的服务体系不健全,我们的中介机构发育不健全,力量不够。
  
    关注海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北京国际贸易学会会长、博螯亚洲论坛总监姚望说:海啸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市场和很大的需求,同时,又出现了相对较充足的经费。有些经济学家甚至做了这样的预测,目前的国际援助量已经超过了受灾国的经济损失量,这种情况下海啸受灾国不仅是一个市场,而且是一个有购买力的市场。而良好的国际合作氛围和亚洲精神的体现更为重要。亚洲国家在近几年出现了非典、金融危机、禽流感,包括这次印度洋海啸,亚洲在这样的连续打击之下形成了一种很好的危机的合作体制,亚洲精神的重新整合和体现,给我们外经贸提供了非常好的政治条件,因此为海啸之后的共同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海啸受灾国要恢复到灾前的生活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还有三到五年的时间是重建阶段。因此海啸的经济影响力至少持续三到五年,在这个过程中都会出现前面所说的需求大、经费足、较好的国际合作背景这样一个良好的外经贸市场,希望能够引起各界注意,抓住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商机。(国际商报古元整理)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人民币汇率调整分析
外贸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
人民币汇率稳定性关系东亚经
2005年中国外经贸发展热点问
国际展会与国际贸易
外贸强国路径思辨
2004-2005年中国经济分析展望
正视对外贸易高速增长中的问
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中国出展
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是否即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