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 国际市场 >> 正文
英国会走向“无协议脱欧”吗         ★★★
英国会走向“无协议脱欧”吗
作者:赵柯    文章来源:国关国政外交学人    点击数:730    更新时间:2019/9/16

    自今年7月鲍里斯·约翰逊取代特雷莎·梅成为英国首相后,英国走向“无协议脱欧”的预期大为提高。约翰逊是“脱欧派”领袖,主张英国必须尽快完成“脱欧”,即使这样做的代价是“无协议脱欧”。“无协议脱欧”无论对英国还是欧盟都影响巨大,这一过程所蕴含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会造成国际资本市场的动荡,进而对处于艰难增长中的全球经济形成新一轮的负面冲击,甚至还会引发地缘政治危机。正因如此,国际社会普遍关注,英国是否会真的走向“无协议脱欧”。

    何谓“无协议脱欧”

    “无协议脱欧”,也被称为硬脱欧,是指英国在未与欧盟达成任何协议情况下,单方面脱离欧盟,放弃作为欧盟成员国的各项权利,同时也解除作为成员国的所有义务。这意味着2019年10月31日午夜一过,英国便自动退出欧洲单一市场和关税区,英国不再享受欧盟内部市场的四大自由(资本、劳动力、商品、服务自由流动),英国与欧盟国家间的经贸往来将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来进行:英国和欧盟国家之间在重签贸易协定之前将恢复关税;英国和欧盟国家之间的海陆空边境将重新设置物理性的边境管控(海关、出入境监管等);英国出口的商品和服务在获取市场准入前无法进入欧盟单一市场。

    对于以英国前首相特雷莎·梅为代表的“软脱欧派”而言,“无协议脱欧”不符合英国的根本利益,认为所谓的脱欧之后可以在“全球英国”的广阔天地下大有作为,即便不是痴人说梦的政治幻觉,也是一种“远水不解近渴”的政治幼稚。因为欧盟是一个拥有5亿人口的大市场,也是全球最具深度和广度、最为成熟的大市场之一,以放弃欧盟大市场为代价,去追求虚无缥缈的“全球英国”,才是最大的错误。何况在一个大国竞争的时代,连美国都感到力不从心,英国更不可能成为全球舞台上真正有力量的“孤胆英雄”,英国必须是欧洲的一部分,才会有力量,才能有前途。

    无协议的“硬脱欧”代价很大,所以在之前梅政府的脱欧法案中,设置了一个脱欧过渡阶段,以便于英国和欧盟有充分的时间在脱欧手续完成后重新设定双方的关系框架。在过渡期英国将继续留在欧盟内部市场和关税同盟内,直到2020年12月31日。如果英国在2020年7月1日之前提出要求,过渡期可以延长一次。如果过渡期延长,英国必须继续承认欧盟法律的管辖权,但在欧盟事务中没有投票权,并有义务继续支付欧盟会员费。英国在此期间可以与非欧盟国家签署欧盟管辖权内的政府间协议,比如投资与贸易协议,但这些协议缔结只能在过渡期结束后才能生效。为了避免北爱尔兰和爱尔兰之间设立物理性的“硬边界”,梅政府的脱欧法案拟定了一个后备条款:可以延长脱欧过渡期或者让整个英国永久留在欧盟的关税联盟。

    很显然,梅政府的脱欧计划与脱欧强硬派“重新夺回主权”的设想大相径庭,脱欧派指责梅政府的计划让英国与欧盟的关系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本质上是“维持现状”。即便是在“软脱欧派”看来,梅的方案也是对欧盟让步太大,把英国实质上留在欧盟的同时,还丧失了英国原本在欧盟事务上的话语权,是一个披着脱欧“外衣”的“假脱欧”。正是这种两面不讨好,导致了梅政府的垮台,而以约翰逊为代表的脱欧强硬派才顺势崛起。在约翰逊成为首相之后,“无协议脱欧”成为了英国政府正式的政策选项。

    “无协议脱欧”对英国影响负面

    首先受到“无协议脱欧”冲击的是英国的金融业。美国银行此前已经宣布将美银的欧洲业务中心从英国伦敦迁到爱尔兰的都柏林,巴克莱银行和摩根大通选择了都柏林,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银行、高盛、花旗和日本的野村银行则选择了法兰克福。这些金融机构“逃离”伦敦是有现实需求的。在伦敦的金融机构如果在英国脱欧后想继续向欧盟27个成员国境内的客户销售金融产品和提供金融服务,需要重新申请欧盟金融经营许可证,整个程序最长需要等待18个月。这对于奉行“时间就是金钱”的金融业而言,成本是巨大的。何况,这些在伦敦的金融机构的大量业务与欧元有关,它们离不开欧盟大市场。此外,英国44%的出口市场是欧盟国家,还有18%的出口市场是与欧盟签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脱欧之后,英国的对外贸易是否还能维持在目前的水平上,是一个巨大的问号,而金融业务与对外贸易又是息息相关。金融业为英国每年贡献2160亿欧元的税收,占英国经济总量的12%,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在脱欧的阴影下显然已经变得不那么牢靠了。

    硬脱欧的预期对英国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冲击。根据英国广播公司的报道,为了不失去对欧盟市场的准入资格,从2019年3月份开始,数百家公司已经或准备迁离英国。日本电子行业的龙头公司索尼将欧洲总部登记地从英国改为荷兰,以生产吸尘器闻名的英国家电制造商戴森公司将总部从英国迁至新加坡,有180多年历史的英国老牌企业铁行轮船公司把旗下英吉利海峡全数6艘渡轮改变注册地。脱欧也严重打击了作为英国传统支柱产业的汽车制造业,宝马公司称将被迫把在英国的生产线转移到荷兰;捷豹路虎宣布裁员4500名,4月暂时停产;福特公司公布8亿美元的亏损预警,关闭了英国发动机工厂;本田则关闭了在斯文顿的工厂。其他行业也有不少企业已经或准备搬迁,荷兰外国投资局8月26日的数据显示,从英国搬到荷兰的公司将近100家,正考虑迁往荷兰的还有325家。

    硬脱欧的预期还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萎缩和市场信心的下降。英国2019年7月通过招聘机构聘请的正式员工薪资增长幅度为2017年4月以来的最低,英国招聘与就业联合会与毕马威发布的月度报告显示,英国企业连续第五个月减少新正式员工的数量。莱斯银行衡量企业信心的一项指标从7月的13%滑落至1%,为2011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市场研究公司GFK的调查显示,8月英国消费者信心指标创2013年以来的新低。

    “无协议脱欧”不是英国政治主流

    约翰逊担任英国首相以来,一直把“无协议脱欧”作为威慑手段,对内打击议会内的反对派,对外谋求欧盟让步。但从目前的效果看,这一战术并未取得成功。约翰逊称他与欧盟就修订前首相特雷莎·梅达成的脱欧协议的协商正在取得进展,但欧盟负责脱欧谈判的首席代表巴尼尔(Michel Barnier)立刻反驳说伦敦方面没有提出任何新的可行方案。德国驻欧盟大使甚至表示,欧盟和英国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最新一轮谈判是浪费时间。在国内,约翰逊从9月3日起遭遇了“三连败”:9月3日,保守党20多名议员“倒戈”,支持从约翰逊手中夺取议会议程控制权的提案;4日,英国议会下议院通过了阻止无协议脱欧的法案;同日,约翰逊又因未能获得650个下议院席位中的2/3支持,无法提前举行大选。这都说明,“无协议脱欧”的主张至少在目前还不是英国政治的主流。

    随着英国国内关于“脱欧”议题的深入讨论,英国民众越来越认识到“脱欧”对自身生活的真实影响。比如,在欧盟内部跨境旅行、学习、工作等便利条件可能消失;英镑贬值带来的自身财富的缩水;许多企业搬离英国所造成的就业机会的减少等等;再加上欧盟以及德、法等国就英国“脱欧”的强硬表态,要让英国“付出代价”,这让民众加剧对“无协议脱欧”方案的担忧。甚至有评论尖酸地挖苦说,英国的脱欧谈判,不过是在盘算用多少钱来支付英国以前本就享有的权利和利益。

    脱欧问题引发的震动,让国际舆论和众多观察家们,更多地聚焦在英国与欧盟之间的历史恩怨和现实的紧张关系上。约翰逊上台后双方最近围绕脱欧条件的重新谈判,也经常是彼此间“恶言相向”,都摆出一副“恩断义绝”的姿态。结果,就像所有失败的“婚姻”一样,国际社会在英国与欧盟的脱欧谈判中观察到的,是双方在最终阶段“吃相难看”的“相互了断”,而忘记了英国和欧盟之前在“婚姻”中的一切美好。

    英国自1960年代开始,就对欧盟的前身欧共体展开热烈的“追求”,虽然被两度拒绝,但最终于1973年正式加入。英国的加入其实对欧洲一体化作用重大。欧元的前身——欧洲货币体系——就是英国与德法在1970年代紧密合作的成果;欧洲单一市场建设中“四大自由”原则的确立——实现人员、商品、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也与英国的努力密不可分;英国的军事力量,也是当前欧盟加强防务建设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样,英国也非常依赖欧盟的大市场。真正支撑婚姻的不是天真的浪漫,而是众多生活的细节。英国与欧盟之间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彼此建立了无数的“细节”,不是一句简单的“分手”就可以“一别两宽,各自欢喜”。老鹰乐队的名曲《加州旅馆》中曾有一句歌词:你可以随时结账,但却永远无法离开。这正是英国在当今脱欧谈判中的真实写照。

    作者单位系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英欧谈判分歧难消 “无协议
英国违反脱欧协议,对外贸出
英国投了20亿、俄罗斯销量翻
英国公布“解封路线图” 经
英国加速推进与美欧贸易谈判
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成就英国
英国脱离欧盟仅数天,双方在
英国脱欧的战略影响
英国将迎来“脱欧大选”
英国寻求与欧盟加强脱欧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