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 研究成果 >> 正文
[组图]高技术产品进口对其出口影响机理的实证分析         ★★★
高技术产品进口对其出口影响机理的实证分析
作者:王明荣 王明喜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367    更新时间:2011/10/13

高技术产品进口对其出口影响机理的实证分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王明荣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王明喜

 

内容提要:在我国外贸战略从“出口导向”向“进出口兼顾”转变之初,焦点问题是如何在扩大进口的同时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基于此问题,本文建立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分析高技术产品进口对其出口的影响机理。回归结果表明:在影响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因素中,高技术产品进口本身并不能促进其出口增长,只有当高技术产品进口与知识产权保护、研发支出和人力资本相配套时,才能促进高技术产品出口。据此,我们提出如下前瞻性政策建议:我国“进出口兼顾”的外贸政策转变要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在东、中和西部地区推进,在增加高技术产品进口的同时,不断提高研发和人力资本的资金投入,并加快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完善。

关键词: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回归分析;面板数据模型

1.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外贸始终呈现出“以出口导向为主”的特征,带来一系列问题,诸如商品贸易顺差过大、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上升、贸易外汇占款引发的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加,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出口的稳定发展。因此,商务部在2011年初强调,“我国将在进一步提升出口产品品牌附加值和保证市场份额的同时,把工作重点放在进口上”[1]。这标志着我国外贸战略正在从“出口导向为主”向“进出口兼顾”转变。但是,如何在扩大进口的同时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这一问题是管理层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因为它关系到我国贸易战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

高技术产品一方面是我国进口扩大的重点,另一方面它作为高附加产品,也是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方向之一,因此研究高技术产品进口对其出口的作用机理对我国进口战略的调整和实施具有很好的政策启示。基于此,本文通过建立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分析高技术产品进口对其出口的作用机理,并根据回归结果提出我国进口贸易战略调整的前瞻性建议。

关于进出口关系的研究文献中,基于进出口总额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协整和Granger因果分析,文献[5~7]得出“进口对出口具有长期稳定的促进作用”的结论。针对我国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较短的时间序列内,进口是出口的Granger原因,出口并不是进口的Granger原因[2];但随着时间序列的加长,二者之间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1]这些研究结果虽然能够显示进口与出口之间的相互关系,但不能解释进口对出口增长的作用机理。作为本文的第一个创新点,我们分析高技术产品进口是通过何种途径影响其出口增长的。

关于我国进口战略的调整方向以及如何实施问题,许多专家和学者建言献策,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首先,面对新的国内外环境,为了实现安全和发展两个战略目标,我国可以采取“抓住两头、放开中间、促进平衡”的进口政策[4]。其次,我国进口贸易发展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弱势产业保护”阶段,进入“安全发展”的新阶段,应该在积极扩大高技术产品进口、改善国际高技术产品贸易环境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自主创新[3]。再次,我国应将出口导向战略与进口替代战略相结合,提高国内高科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发挥进口在其中的带动作用[14]这些文献仅对我国进口战略的调整方向和实施办法进行定性分析,缺乏必要的定量或理论模型支持。作为本文的第二个创新点,我们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回归模型重新审视我国进口贸易战略调整问题。

本文基于2000-2007年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高技术产品进出口等数据,建立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分析高技术产品进口对其出口的作用机理,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高技术产品进口本身是否能够解释其出口增长?(2)除了高技术产品进口外,其他影响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在高技术产品进口与其出口之间发挥着怎样的作用?(3)在我国贸易战略转变的关键时刻,如何才能做到“进出口兼顾”?

除引言外,本文的第1部分是模型的建立;第2部分是对数据来源及处理的说明;第3部分是实证结果分析;第4部分是结论和政策建议。

 

2.模型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口的快速增长,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长也十分显著。自1992年到2008年,高技术产品进口总额从107.1亿美元上升到3418.2亿美元,增长了近31倍,在工业制成品进口中的占比从15.9%增加到44.4%;同期,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从40亿美元增加到4156.1亿美元,增长了近103倍,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的占比从5.9%增加到30.8%,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从-0.45上升到0.10见图1和图2那么,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口自身的增长能够解释其出口增长吗?为回答这个问题,本文把高技术产品出口作为因变量,将高技术产品进口作为一个解释变量。

 高技术产品进口作为外部输入型的技术资源,它不但能提高进口国的生产效率,还能调整进口国的产业结构,进而为进口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注入新生力量,因此,商品进口是发展中国家接受发达国家的研发技术外溢的间接途径之一[10]但对技术水平较为低下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单纯依靠进口往往不能彻底解决其产业结构低下的现状,发展中国家必须要本着引进、消化和吸收的原则,对进口品进行反向破解,掌握进口品中的显性和隐性技术[2],才能真正从进口中受益。然而,发展中国家对进口产品进行反向破解的程度又受制于其自身的技术消化吸收能力[13],具体制约因素包括人力资本[8]研发投入支出[9]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11]

为了分析当高技术产品进口与研发、人力资本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时,对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的作用,我们分别在模型中加入这三个变量与高技术产品进口的交叉项。模型中人力资本、研发投入支出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分别采用科技活动人员、研发经费支出以及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来进行量化。

“干中学”效应强调知识积累不是源于刻意的努力,而是传统经济活动的副产品[12]。企业在制造产品时,会不断地改进生产过程,致使过去的生产经验成为其生产技能改进的基础。随着企业产出的不断扩大,生产会越来越娴熟,生产效率被不断提高,进而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促进出口增长。这样,随着高技术产品产出的增加,如果高技术产品出口是增加的,说明干中学效应显著,否则说明我国高技术产业整体并不具有很大的国际竞争力,其产出增加没有对其出口增长起到正向带动作用。鉴于此,为了控制“干中学”效应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我们在模型中增加“高技术产品产出”变量。

根据上述分析,并考虑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本文建立如下省际面板数据模型[3]

    其中,下标i代表中国第i个省, t代表各年GJX是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GJI是高技术产品进口总额,GJC表示高技术产品产出,RD研发投入支出HR是人力资本,JC表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

3.数据来源及处理

由于西藏和青海两省高技术产品贸易甚少,为了提高模型的回归效果,我们在这里将其去除,样本包括29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的2000-2007年数据。本文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实证结果是使用Eviews 6.0软件运行得出。

对于GJXGJIGJCRD HR JC进行了如下处理:(1)为了消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首先,对以美元计价的GJXGJI利用各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汇价,折算成以人民币计价;其次,以1978年为基年,对所有以人民币计价的数据都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进行平减,以实际值进行统计。(2)为了消除异方差和时间序列的波动性,对所有变量都取自然对数,并记为ln(.)

4.实证结果分析

我们先对29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总体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其次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局部样本数据分别进行回归分析,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1           高技术产品进口对其出口影响机理的实证检验结果

自变量

整体样本

东部

中部

西部

C

-1.168***

-8.81)

-0.861***

-6.29

-2.818***

-8.16)

-1.587***

-3.24)

ln(GJI)

-1.158***

-7.46)

-0.923***

-7.88

-2.011***

-6.15)

-1.174

-1.42)

ln(GJC)

0.033

0.44)

-0.04

-0.40

0.142

1.15)

0.317

1.21)

ln(GJI.JC)

0.177***

3.84)

0.168***

4.61

0.068

0.38)

0.147

1.32)

ln(GJI.RD)

0.99***

11.23)

0.810***

9.09

0.704***

4.36)

1.020***

4.06)

ln(GJI.HR)

0.34**

2.12)

0.453***

3.12

1.727***

4.64)

0.340

0.48)

固定效应

估计方法

GLS

GLS

GLS

GLS

样本个数

230

87

64

79

修正R2

0.99

0.99

0.92

0.91

Prob (F)

0.000

0.000

0.000

0.000

注:******分别代表1%5%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括号中是估计系数的T统计值;固定效应的选择采用Hausman检验确定,因prob>chi(5)=0.0000,所以拒绝H0(随机效应),接受用固定效应估计模型。

1的回归结果表明:

1)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总体样本以及东部、中部的局部样本中,高技术产品进口的回归系数都显著,其值均为负,分别为-1.158-0.923-2.011;而高技术产品进口与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研发支出以及人力资本交叉项回归系数也都显著,却均为正。这说明,促进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的真正要素,并不是高技术产品进口自身,而是有知识产权保护、研发支出和人力资本相配套的高技术产品进口。因此,我国在扩大高技术产品进口的同时,必须完善国内知识产权保护、增加研发投入以及提高人力资本。否则,高技术产品进口不但不能提高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反而可能会起到抑制作用。

2)在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样本回归结果中:在东部,高技术产品进口与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研发支出以及人力资本交叉项的回归系数都是显著的,分别为0.1680.8100.453;在中部,高技术产品进口与研发支出和人力资本交叉项的回归系数显著,回归系数分别为0.7041.727;而在西部地区,只有研发支出与高技术产品进口的回归系数是显著的,其值为1.020

对于上述回归结果,首先,高技术产品进口与研发支出交叉项的回归系数在三个地区都是显著的,这一方面表明,研发支出对促进高技术产品进口与其出口增长的良性互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三个地区的研发支出与高技术产品进口起到了很好的配套作用。

其次,对比分析高技术产品进口与知识产权保护交叉项的回归系数,可以发现只有在东部这一回归系数是显著的,此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经济现实是一致的。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和贸易发展程度在全国是最高的,相应的法律基础设施也较为完善,所以其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较为有力,能够促进与高技术产品进口相关的知识溢出,从而提高高技术产品出口比较优势,促进其出口增长。相比之下,中部和西部地区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其知识产权保护没有发挥促进高技术产品进口与其出口的良性互动作用。

最后,在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样本中,高技术产品进口与人力资本交叉项回归系数是显著的,但在西部是不显著的。这与我国人力资本主要集中于中、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相对缺乏的经济现实也是相符的。

上述各区域样本回归结果的差异同样表明:有知识产权保护、研发以及人力资本相配套的高技术产品进口才能促进其出口增长。但它同时也说明目前对中西部地区而言,要提高高技术产品进口对其出口的促进作用,相对于研发投入,政策更应该向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人才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上倾斜,因为从与高技术产品进口相配套的角度看,后两者是中西部地区更为缺乏的。

3)表1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回归结果:对于高技术产品进口与研发支出交叉项的回归系数,西部地区高于中部,而中部又高于东部;对于高技术产品进口与人力资本交叉项的回归系数,中部地区也高于东部。

由于在研发支出的绝对量上,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又高于西部;同时,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本的绝对量也是高于中部地区,所以高技术产品进口与研发支出交叉项的回归系数,在理论上应该是西部地区小于中部,中部小于东部;对于高技术产品进口与人力资本交叉项的回归系数,也应该是中部地区小于东部。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尽管东部地区研发支出和人力资本的绝对值高于中部地区,但由于中东部的进口总量高出西部地区的程度远远高于其在研发支出上的高出程度,以及东部在进口规模上高出中部的程度也远远高于其在人力资本上的高出程度,进而带来东部配套研发支出和人力资本没能及时跟上进口规模的快速增长,导致研发和人力资本处于相对不足的局面,从而限制了其高技术产品进口对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的促进作用。

对此,我们利用样本内的数据分别计算东部、中部和西部研发支出/高技术产品进口比值和人力资本/高技术产品进口比值(分别见表2和表3)。表2和表3的计算结果表明,2000-2007年间,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的研发支出/高技术产品进口比值平均值分别为544.12041.12330.4,而人力资本/高技术产品进口比值的平均值分别为0.0340.2070.226。由此可见,在研发/高技术产品进口比值上,是东部小于中部,中部又小于西部地区;同时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本/高技术产品进口比值也低于中部。

4)高技术产业“干中学”效应的回归系数在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总体样本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局部样本内均不显著。这表明在我国高技术产业目前的产出水平上,产业产出并不能提高其比较优势,从而未能提高其出口。而对比高技术产业“干中学”效应的回归系数和高技术产品进口与研发支出等交叉项的回归系数,可以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整体并不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其出口增长必须依靠有知识产权保护、研发支出和人力资本相配套的高技术产品进口才能促进。

综上,高技术产品进口自身并不能促进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增长,要想利用高技术产品进口来带动高技术产品出口:首先,高技术产品进口增长必须与国内知识产品保护程度完善、研发投入增加以及人力资本积累相结合;其次,对中西部地区,相对于研发投入,政策更应该向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人才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上倾斜,因为从与高技术产品进口相配套的角度看,知识产权保护的完善和人力资本是中西部地区更急需的。

 

2       2000-2007年我国东、中和西部研发支出/高技术产品进口比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平均值

东部平均

555.4

544.6

600.3

508.4

477.3

520.7

572.4

573.8

544.1

中部平均

2352.5

2207.3

2354.5

1941.3

1679.9

1876.3

2013.6

1903.4

2041.1

西部平均

2671.3

2365.1

2743.6

2487.0

2071.5

2156.4

2106.3

2041.8

2330.4

数据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数据计算所得

 

3     2000-2007年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人力资本/高技术产品进口比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平均值

东部平均

0.056

0.048

0.043

0.031

0.024

0.024

0.023

0.021

0.034

中部平均

0.386

0.308

0.269

0.191

0.138

0.135

0.125

0.101

0.207

西部平均

0.439

0.331

0.314

0.219

0.149

0.132

0.121

0.107

0.226

数据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数据计算所得

5.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2000-200729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省际面板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回答了引言中提出的三个问题。具体地,(1)高技术产品进口自身并不能促进高技术产品出口,有研发支出、人力资本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相配套的高技术产品进口才能具备促进作用,区域样本数据回归结果的差异也证实了这一点;(2对中西部地区,要提高高技术产品进口对其出口的促进作用,相对于研发投入,政策更应该向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人才向中西部地区上倾斜;3)在我国高技术产业目前的产出水平上,“干中学效应”尚不能发挥作用,这说明我国高技术产品自身规模和国际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上述结论对我国外贸战略调整和实施的政策启示在于:在我国外贸从“出口导向”向“进出口兼顾”的转变之初,“进出口兼顾”的转变要循序渐进,在高技术产品进口增加的同时,还要增加研发投入、提高人力资本投入,加快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完善的步伐。因为要实现用进口优化国内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进而达到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目标,进口规模的增加必须有配套的研发支出、人力资本以及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与其相匹配,否则进口的增长不但不能提高我国出口比较优势,反而会起到负向的抵消作用。然而,研发支出、人力资本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为缺乏的,也是最难提高的,所以“循序渐进”是最为安全的战略选择。不能盲目地为了平衡贸易,减少顺差而迅速扩大进口,这种“休克疗法”行为的最终结果是造成我国外汇储备的大规模减少,却没能发挥进口带动国内经济结构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富华,李国平. 我国进出口贸易关系的时间检验[J].国际贸易问题, 2006, (1).

[2]       任永菊. 我国进口与出口关系检验[J].当代经济科学, 2003, (25).

[3]       宋泓. 中国进口战略的实施与进口管理体制的改革[J]. 国际经济评论, 2008, (2).

[4]       姚枝仲. 中国进口战略的调整[J].国际经济评论, 2008, (2).

[5]       Arize A.C. Imports and exports in 50 countries: tests of cointegration and structural breaks[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 2002, (11).

[6]       Awokuse T.O. Causality between exports, im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transition economies[J]. Economics Letters, 2007, (94).

[7]       Bahmani-Oskooee, M., Hyun-Jae R. Are imports and exports of Korea co-integrated[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 1997, (11).

[8]       Casseli F., Coleman W.J. Cross-country technology diffusion: the case of computer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91).

[9]       Cohen W.M, Levinthal D.A.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the Two Faces of R&D[J]. The Economic Journal, 1989, (99).

[10]    Le T. Are student flows a significant channel of R&D spillovers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J]. Economics Letters, 2010, (107).

[11]    McCalman P. International diffus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 empir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5, (67).

[12]    Romer D. Advanced macroeconomics[M]. The McGraw- Hill companies, Inc. 2001.

[13]    Watanabe C, Takayama M., Nagamatsu A., et al., Technology spillovers as a complement for high level R&D intensity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J]. Tchnovation, 2002, (22).

[14]    Zhou Y. Synchronizing export orientation with import substitution: creating competitive indigenous high-tech companies in China[J].World Development, 2008, (36).

 

作者简介:

王明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讲师;

王明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讲师。


[1]资料来源:http://www.cnstock.com/gonggaojd/xxjm/xxjmnr/201101/1116382.htm,商务部:今年将采取三大举措扩大进口。

[2]显性技术是指可以通过购买中间投入品、设备等直接可获得的技术;隐性技术则是由生产方控制的核心技术,其突破和掌握是很困难的,因此需要进口国有较高的技术消化吸收能力。

[3] 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的优点在于:首先,面板数据既可以用于分析各区域之间的静态差异,又可以描述各个区域本身的动态变化特征;其次,它可以反映一些被忽略的时间因素和个体差异因素的综合影响,如政策差异和观念差异等难以观察或量化的因素。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