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 研究成果 >> 正文
RCEP和全球疫情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企业的市场机遇         ★★★
RCEP和全球疫情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企业的市场机遇
作者:白明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116    更新时间:2020/12/14

今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错综复杂,而在这种复杂的局面下有两件大事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一是新冠疫情,另一是RCEP。前者是一种限时影响,而RCEP所带来的影响更着眼于长远的未来。这种影响,不能简单的“喜”或“愁”来判断。不能说在疫情下我国的对外贸易全是负面消息,也不能说RCEP签署后我国外贸环境将变得一片光明,没有压力。我们的机遇和挑战,要采取的应对策略,是今天讨论的主题。

首先讨论我国外贸在全球疫情和RCEP协定的背景下应该如何发展;其次,结合当前的热点问题,分析外贸企业所面临的机会与挑战;最后着重讨论外贸转型升级的相关问题。虽然,今年对外贸易遇到了较大的挑战,但也不能停止外贸转型升级的脚步,要进一步推进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第一部分,自贸区战略和RCEP的角色定位。

RCEP必须要与自贸区战略结合起来。因为RCEP是我国迄今为止,实行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最大手笔,标志着我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突破达到一个新档次,取得了新突破。国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研究自由贸易区战略,由当时的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承担课题,当时提出要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党的十七大也提出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并将其视作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点。十八大又提出了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强调实施该战略的紧迫性。2013年的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自由贸易区建设要以周边国家为基础,形成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网络。也就是说要以周边国家作为推动战略的依托,重点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以全球化的视角建设自由贸易区。

当前自由贸易区战略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我国已经与东盟国家建立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越南、老挝、缅甸都是我们的邻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菲律宾也与我们隔海相望,这些都是我国的近邻;格鲁吉亚、毛里求斯、澳大利亚、新西兰、秘鲁和智利等一带一路国家与我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放眼全球,还有一些例如冰岛和哥斯达黎加等不在一带一路热点地区的偏远国家,也与我国签订了自贸协定,这些例子很好的体现了我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特点。

需要强调的是,自由贸易区实际上与国内的21个自贸实验区不可混为一谈,根据商务部所出台的文件,这里所提到的自由贸易区是根据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则,为实现国家之间贸易自由化而实行的地区性的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可以是多个国家参与的多边贸易区,也可以是仅涉及两个国家的双边自贸区。由此可见,这与国内的自由贸易园区存在较大差异。

实际上,自由贸易区也可被区分为广义和狭义的自由贸易区。狭义的自由贸易区包括国与国之间的区域贸易协定或者优惠贸易安排,而广义的自由贸易区则包括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和经济一体化。欧盟各成员国的经济一体化、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关税同盟都可被视作广义上的自由贸易区。优惠贸易安排和区域贸易协定有类似之处,但并不完全相同,比如中国、韩国、老挝、斯里兰卡、印度、孟加拉等国共同签订的曼谷协定,或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不丹、马尔代夫等国签订的南亚区域经济合作联盟,这些贸易协定仅涉及到减税的安排,而不是零关税。

目前全球已经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最早可追溯至世贸组织前身的关贸总协定。在这之前国家间的经济联盟相对较少,世贸组织成立之后,FTA数量迅速增长。其中的原因除了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外,区域集团化现象的出现也是重要原因。一方面,在WTO成立以后,很多国家为了绕过冗长复杂的谈判回合,选择自行与其他具有共同利益的国家结成小型自由贸易区;另一方面,近些年来WTO的争端解决机制遇到来自美国的巨大阻力,美国对该机制一直保持合则用,不合则弃的态度,因此相关国家需要成立一个组织替代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从区域的角度来看,部分国家由于自身经济的脆弱,相比起参与全球化,更倾向于参与小范围的区域经济组织,与邻国之间构建更加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由此可见,在WTO依旧存在的情况下,世界各国仍然需要区域贸易协定,而且区域贸易协定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

在这种大背景下,RCEP确实来之不易。中国是RCEP协定的重要参与方,中国的GDP占其中的55%。但必须明确的是RCEP是东盟主导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这几个本就与东盟存在自贸协定的国家仅是受邀参与。RCEP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除了印度以外的15个国家GDP的总合占全球的30%,人口总和约占全球的30%,贸易量占全球的28%。在当今世界较有影响的三大经济圈——北美经济圈,欧洲经济圈和东亚经济圈,前两个都具备制度支撑。北美经济圈有前身为北美自由贸易的美加墨自贸区;欧洲经济圈有成员国之间经济关系更加紧密的欧盟。而东亚经济圈的区域协定并不少见,但关系较为松散。除RCEP外,东亚经济圈共存在28个自由贸易协定,其中既包括东盟本身,也包括其他国家间的自贸协定。若要做一个形象的比喻,东盟便是手掌,其他东亚国家便是手指,在RCEP签订之前,手指与手掌相连,但手指之间并不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东亚经济圈的影响力被大大削弱。而RCEP的签订,让五个手指与手掌握成了一个拳头,构建起了制度架构,使东亚经济圈在经济全球化中更具力量。RCEP由东盟在2012年发起的,到目前为止经过了8年时间,经过了31轮正式谈判,可以说这个成果十分来之不易。RCEP的建立有助于做大亚太地区国家互利共赢的蛋糕,通过降低关税,消除进口门槛的障碍,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内各国之间的经贸联系,进一步细化相互之间的产业分工,从而带来新一轮国际分工的红利。RCEP的正式生效需要东盟十国中必须至少有五个国家通过,而中日韩,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五个非东盟国至少要三个国家通过,这一系列通过程序要在两年之内完成。

站在全球化的高度看RCEP的作用,可见RCEP的建立,有助于世界经济动力的东移。以往的世界经济动机主要是欧美,尽管个别的东亚国家发展得不错,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区域。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是第三,韩国则是第11。包含了中日韩市场的RCEP有助于克服美国对中国的打压。东方不亮西方亮,西方不亮东方亮,东亚经济圈的联合使我们获得了拓展的空间,迂回的余地,让我国在与西方国家的谈判中更加主动。同样也有利于日韩获得更多的经济自主性,减少来自美国的胁迫。

RCEP对欧盟产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因为欧盟现在正处于英国脱欧的关键时刻,无论是英国还是欧盟,政府内部实际都感到很大的经济压力,都希望向东亚扩展。RCEP建立后,不仅有助于世界经济“三足鼎立”格局产生,更会为世界经济增加新的成长动力。有一些机构测算结果表明RCEP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高达0.2个百分点。此外,RCEP作为一种合作机制,也会为世界各国沟通克服贸易保护主义,新冠肺炎疫情等困扰带来信心。

RCEP主要涉及的是货物贸易,投资和服务贸易。在货物贸易领域,RCEP由序言、20个章节(主要包括货物贸易、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和贸易便利化、贸易救济、服务贸易等),以及4个市场准入承诺表附件组成。在贸易自由化方面,RCEP各成员之间关税减让以立即降至零关税、十年内降至零关税的承诺为主,也存在关税减免协议外的保护项目。在贸易便利化上,随着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检验检疫、技术标准等统一规则落地,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效应的叠加将逐步释放RCEP的贸易创造效应。RCEP的零税率可达到90%的比重,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程度。但RCEP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落差很大,对于这一大型的自贸协定来说,90%以上的开放程度已经十分不容易,不能简单与双边贸易协定相比较。

在服务领域,RCEP采用负面清单模式。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印尼等7个成员采用负面清单方式承诺,我国等其余8个成员采用正面清单承诺,并将于协定生效后6年内转化为负面清单。中方服务贸易开放承诺达到了已有自贸协定的最高水平。承诺服务部门数量在我入世承诺约100个部门的基础上,新增了研发、管理咨询、制造业相关服务、空运等22个部门,并提高了金融、法律、建筑、海运等37个部门的承诺水平。在市场准入承诺之外,服务贸易章节的相关规则,及金融服务、电信服务和专业服务三个附件,对金融、电信等领域作出了较高水平的承诺,也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

在投资和产业链供应链领域,RCEP会让亚洲供应链的联结更加紧密,另一方面也会使区域内的商品销售更加高效,进一步推动跨境电商的发展。同时也要看到RCEP将重塑全球经贸规则和格局。对区域经济合作来说,RCEP能够延伸和重构区域产业链和价值链,给发展中国家以及欠发达国家经贸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同时,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来说,RCEP将延长全球产业链,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需要注意的是,RCEP采用的是区域内部国家间原产地累积规则,支持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内投资和吸收区域外投资。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RCEP是一个现代、全面、高质量、互惠的大型区域自贸协定。其次,RCEP囊括了东亚地区主要国家,将为区域和全球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进一步提升亚太地区今后在全球发展格局中的分量,有助于加强区域内的资源的优化配置,且RCEP所产生的竞争力更多的体现在区域外,而不是各成员国之间。还有一个重点在于,RCEP将发挥区域内经贸规则“整合器”的作用。在RCEP签订之前,共有28个自贸协定,由于协定和协定的侧重点不一样,所以经常发生冲突,需要有一个平台整合各个协定,以此形成各国通用的协定,而RCEP就起到了整合的作用。此外,RCEP自贸区的建成将为中国在新时期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巨大助力。

目前为止,中国一共有19个自贸区,26个自贸成员国。在RCEP成立之前,中国有18个自贸区,25个自贸伙伴。RCEP签署有助于中国形成自由贸易区体系,至此,中国特色自贸区网络初步成型。对区域经济合作来说,RCEP能够延伸和重构区域产业链和价值链,给发展中国家以及欠发达国家经贸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有助于我国在国际分工中提高话语权,构建我国的主导地位。也有助于降低进口的贸易壁垒,有利于打破垄断,促进竞争性市场的形成,进而促进产业重组、管理更新、新技术的应用、生产率提升与产业结构升级。

RCEP对未来走向亚太自贸区都是非常关键的步骤和路径。RCEP的建立体现了各国携手抱团应对逆全球化浪潮的决心,是发展中国家利益在全球经贸治理中的集中展现,必将打破当前以发达国家意志为经贸规则制定标准的现状。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话题是RCEP内的自贸协定纠缠。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经济体,东盟还与一些东盟之外的RCEP成员国签署分别签署过自贸协定,其中包括与中国、日本、韩国签署的“10+1”自贸协定或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签署的“10+2”自贸协定。RCEP成员国内部的5个非东盟国家之间有些也有自贸协定,如中国与韩国、日本与澳大利亚、中国与澳大利亚等自贸协定。有些东盟国家在原有“10+1”自贸协定基础上还与RCEP内5个非东盟国家单独签有自贸协定,如新加坡、柬埔寨就先后与中国签署了自贸协定,越南与韩国之间也签署过自贸协定。与此同时,由日本发起建立的CPTTP虽然也包括加拿大、墨西哥、秘鲁、智利等不在RCEP之列的4个国家,但其中的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等7个国家则同时还“兼任”RCEP成员国。由此可见,RCEP协定中的优惠待遇和原产地规则可能会与其他协定中的规则发生纠缠。因而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的原有的不同自贸区的关系。此外,通过梳理各成员国之间的自贸协定,可以看到日本是唯一没有与我国达成自贸协定的国家。通过RCEP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帮助我国与日本建立了事实上的联系,倒逼中日韩自贸区的加速构建,同时也体现出中国的自贸伙伴实力更强。可以说,把日本这个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拉入协定之中,就是RCEP最大的含金量。

提到RCEP,就不得不提起CPTTP,有七个国家同时参与了这两个自贸协定,包括日本,马来西亚,越南,文莱,新加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CPTTP的其余四个国家中,秘鲁和智利已经与我国签订了双边自贸协定,而墨西哥与加拿大则受制于美国。另一个要点RCEP对于中日韩自贸区的推动作用。RCEP所规定的关税减免政策,将大大降低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难度。王毅外长前不久访问日本和韩国,重点强调了加快中日韩自贸区建立的重要性。在当前这一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日本也致力于搭建自身的自由贸易区网络,而中日韩自贸区则会成为日本自贸区体系的重要子系统。客观上来看,RCEP的建立使中日韩自贸区成为在RCEP基础上建立的“区中区”。另一方面,中韩自贸协定已经生效,而中日和日韩自贸协定有待签署,这在世界各经济发展活跃与经济合作关系紧密的区域并不多见。

再一个要点是印度的退出。印度无论是在WTO的贸易便利化协定,还是在RCEP的开放市场过程中长期扮演“拖后腿”角色。RCEP谈判长期拖延,在很大程度上与印度的开放水平较低有关。印度既希望享受RCEP所带来的优惠,但又不想付出。而且印度认为本国产品缺乏竞争力,将受到来自中国产品的猛烈冲击,从而影响本国经济,两国贸易不平衡也是印度对于加入RCEP比较抵触的原因之一。但从结果上看,印度退出RCEP谈判,客观上有利于RCEP加快完成谈判,避免美国从中搅局。

RCEP对中国台湾地区的冲击,则完全是台湾自作自受。由于台湾的错误决策,丧失了与祖国大陆共同合作的大好机会。在RCEP成立之后,其覆盖范围与台湾“南向战略”大面积重合,台湾企业的地位投资空间会受到挤压。台湾在RCEP成员国服务贸易发展回旋空间也随着收窄;另一方面,RCEP采用了区域累积原产地规则,对台湾参与东亚产业链受到限制,可以说台湾是在自食当年“反服贸”运动的苦果。 至于香港是否会进入RCEP,我国对此持开放的欢迎态度。

RCEP与中国的对外开放,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官方表态十分积极。作为我国自贸区战略的最大成就,RCEP有利于促进进口多元化,激发进口潜力,优化进口结构,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和零部件进口以及国内有需求的资源性商品进口;同时有利于稳定中国对区域各国的出口。此外,由于RCEP通过累计法计算原产地附加值,因而还有利于企业在区域内布局,更好在区域内配置要素资源,进一步增强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从国内国际“双循环”视角来看,RCEP协议的签订有利于为我们的内循环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如果说外循环处于不确定性中,那我们的内循环也无法开展。更注重要的是,RCEP的签订实际上也有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中国的学术界对RCEP十分看好。农业大学的团队测算结果表明:达成RCEP后,中国的社会福利将增加0.493%,GDP将增加0.304%,贸易将提高1.28%,其中出口将增长6.558%,而进口将增长8.099%。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外贸将趋于均衡,对传统的美国,欧洲市场的依赖将逐步下降。对新兴国家市场的占比将趋于上升。未来,我国在RCEP区域内的贸易投资比重将进一步扩大,这将改变过去我国对单一市场过于依赖的状况。

关于国内企业如何适应RCEP所带来的新环境。RCEP的原产地规则采用累进法,企业要用好、用足这种红利。但也要熟悉RCEP的规则,要明确这种规则与以往规则的不同之处,而政府部门与行业组织要对企业提供必要的帮助。部分国内企业需要重新调整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一方面,要增加产业链供应链在RCEP区内布局的频率与长度,贸易转移效应增加RCEP产业分工的向心力。另一方面,也要重新评估自身在国际分工中的优势与劣势基础上,调整方向定位,做到扬长避短,减少对欧美国家的过度依赖。对于海外的中资企业来说,RCEP将会有助于改善海外跨国经营环境,因而可以借机寻找更多“靠谱”的投资机会。

第二部分:疫情下我国的对外贸易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一季度受压严重,二季度触底,三季度反弹,四季度基本上走稳。11月份我国进出口增长7.8%,按人民币计算出口增长14.9%,进口下降0.4%。若换算成美元,11月份进出口增长将达到惊人的21.1%。即使是中美贸易战之前,我国也没有达到过如此高的增长率。今年以来迄今为止,我国的对外贸易大体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月份,基本未受疫情影响时期,由于对疫情了解不足,再加之春节假期较晚等因素,疫情并未造成太大影响,甚至受到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定签署的利好影响。第二阶段是主要受国内疫情影响时期。春节过后,很多企业无法复工复产,交通中断出行受阻。由于劳动力的缺失,很多外贸公司的订单无法完成,政府部门一方面紧急为企业出具不可抗力证明,另一方面出台了很多扶持企业的措施,包括各种的减免税和租金减免及延期。即使如此,我国2月和3月的进出口数据还是无法避免的出现了下降。

4、5月份则是第三阶段,主要受外部疫情影响时期。4月初,武汉解封,国内疫情初步缓解,但是疫情在海外的扩散确实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由于国外严重的疫情造成了经济停摆,我国外贸企业普遍出现了缺订单的现象。但由于2、3月份的订单仍大量存在,使我国的出口数据在4月份逆势增长8.2%。到了6月份,情况进一步转好。到9、10月份,我国外贸企业基本上完全恢复,处于率先摆脱疫情困扰的红利期。我国对外贸易能够率先摆脱疫情困扰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自身因素,一方面通过严格的防疫措施将疫情的肆虐持续时间降到最低,另一方面不断地提升产品竞争力,打造国际竞争优势的成果得到体现;二是市场因素,欧美国家在疫情期间发放现金,促进消费,与我国保障生产的政策一拍即合,再加之生活必需品向来是我国对欧美国家出口的强项,从而最终促进了我国出口和经济复苏;三是竞争因素,世界上其他产能较大的制造业出口国家,例如印度,在疫情中受影响较大,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生产并供给世界市场,这进一步加强了我国出口产品的不可替代性。综合三方面因素,使我国的外贸甚至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进出口贸易的货运量均有增长,出口货运量增长快于进口货运量增长。

还有一个看点是我国的货运量增长。从1到10月份货运量增长7.7%,货运量的增长显然快于对外贸易复苏速度。此外,疫情让海运业务受到影响,集装箱租用价格水涨船高,甚至高于新品集装箱的价格,空运业务受到的打击甚至比海运更加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中欧班列对很多国家来说,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上述为外贸总账,再算一下细账。主要分四笔:外贸怎么做?与谁做?谁来做?做什么?

第一个是怎么做?总体上,一般贸易增长要快于加工贸易。历史上的加工贸易曾经占半壁江山,现在加工贸易只占对外贸易的24% ,连 1/4都不到。因为一般贸易可以承载各种的附加值,例如自主品牌、自主专利、自主知识产权等,这符合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方向。另一方面,我国贸易的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十分迅速,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贸易新方式得到了普遍应用。迄今为止我国通过电子商务的出口增长率大约是50%,而全国的贸易额增长也不过是1.8%。市场采购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我国已有二十几个试点。第一个是义乌后来是海宁和南通。

第二个是与谁做的问题。今年东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与东盟的贸易从1到11月份增长6.7%。与欧盟的贸易增长4.7%,与美国的贸易增长6.9%,与日本和韩国的贸易也略有增长。今年与东盟、欧盟、美国、日本、韩国这前五大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均有所增长,在前几年没有贸易战的时期也不容易做到。一带一路总体上高于全国的平均增长水平。

第三个是谁来做的问题。民营企业的表现最为亮眼,特别是出口,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外资企业由于转向东南亚,因而所占比例有所下降。

最后一个问题是做什么的问题。从数据上看,我国的机电产品增速较快,目前要占外贸总额的6%。还有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形势有好有坏,纺织品、玩具增速由负转正;但服装、鞋帽等行业依旧增长乏力。

关于进口,为刺激经济,铁矿砂进口量价齐升;原油、煤、天然气、大豆、钢材、铜等商品进口量增价跌,成品油进口均量价齐降。机电产品进口规模基本稳定,集成电路进口加快,提前备货。受到疫情影响,汽车受到产业链断裂的影响,销售出现明显下滑。客观看待进口贸易的金额下降,由于国外产品价格降低所导致的金额下降,不应视为坏事。

应对今后我国外贸形势做出何种预测?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外部环境恶化,主要经济体经济负增长。2020年的世界经济贸易进入衰退,国际市场出现萎缩,国际基金组织预测经济衰退4.4%。而中国是唯一出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至少在经济指标上,我国风景这边独好,这也奠定了我国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未来最主要的看点,主要在于疫情的发展和疫苗如何。如果说有了疫苗,那很可能就是待遇启动。还有就是美国对中国的打压会不会持续,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不会有根本变化,只是侧重点和方式会有所不同。

当前疫情对外贸的影响,不同于非典。非典时期我国刚入世,处于入世的红利期,而现在中国入世红利不仅被充分释放,而且在世贸组织中的发展中国家地位受到挑战。当时中国劳动力成本比现在低许多,而且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尚未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对我形成挑战。现在国内一些企业已经向东南亚国家转移。但也不要忽视一些当年不具备的相对有利条件:一方面,外贸依存度已经小于当年;另一方面,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高于当年。

对于当前我国的外贸发展,有几点思考。首先,我国要强调稳外贸的目标,也要根据国内外疫情的变化适时调整,既要速度适宜,又要目标集中。其次,企业在抗击疫情期间虽然需要承担的各种成本增加,但不能就此认为是花“冤枉钱”,而是要着眼于算大帐。再次,复工复产虽然重要,但复工复产并不意味着稳外贸就是大功告成。此外,为了帮助外贸企业克服疫情影响,一些部位和地方政府部门出台一些含金量比较高的真招、实招、硬招、狠招,但其中一部分措施带有应急性质,不能简单将其看作是我国外贸发展环境的一种常态。

第三部分: 热点——外贸回暖与订单回流。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企业反映从年初的过冷到现在过热,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我国具备联合国所确定的所有41个大类产业和5525小类产业。这是中国的优势,所以只要控制住疫情,我国能迅速成立起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这是中国现在和未来的优势。我国未来的改革方向应着重于营商环境的优化。2018年,我国营商环境在世界银行的排名中列为78位,2019年攀升至第46位,2020年进一步上升至第31位。由此可见,我国在改善营商环境上下了很大力气。

实际上,作为全球供应链的枢纽,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必然会扩展到整个世界范围内。而我国战胜疫情也必然会有助于全世界经济稳定。从我国现在的订单情况看,一年以来,订单从不足到订单超过生产能力;PMI采购经理人指数从今年1到8月份的全部50以下,到9月份的50.8,10月份的51,11月份的51.5,指数逐渐增大,表明我国外贸至少在未来两三个月是有保障的,且为全球经济回升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疫情使得很多本属于其他国家的订单转移到了我国。比如印度的纺织订单。但我们应冷静看待印度纺织服装业出口订单的流入:首先,印度虽然是纺织服装出口大国,与中国纺织服装业的替代关系却并不明显,对未来订单流入的成长空间不应抱有过高预期。其次,由于印度疫情之故导致了部分订单流向中国,这些订单更多带有应急性质,因而所对应的客户渠道并不稳定。再次,在“稳外贸”与复工复产循序渐进的背景下,突如其来的出口订单流入也会令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出现短期不均衡现象。

由此可见,在抗击疫情取得明显成效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国家疫情还严重,订单转移尤其合乎理性,但短时间内还不属于国际分工上贸易转移效应。这些由于疫情而“流向”中国的出口订单,不一定能够“留在”中国,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力、竞争力、吸引力往往起决定性作用。面对着出口订单的突然增加,出口企业也存在着是否扩大产能的两难选择,都存在着能否可持续的问题。

如何才能把流入的订单留住,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虽然出口贸易形势因出现其他国家的出口订单“流入”而改善,但“稳外贸”措施力度不应因此减弱,而且还要针对订单回流专门出台支持政策,以强化中国制造业对出口订单的粘性。第二,借助订单流入中国的契机也吸引相关产能流入,为防止流入中国的出口订单再流出中国而切断“回头路”。第三,主动出击,提升综合竞争优势,增加制造业对流入订单的承接能力。第四,出口企业固然要争取留住订单,但也要做好两手准备,对某些做起来很苦且成长空间不大的出口订单要量力而行承接,一旦出口订单流入难以为继的现象,也不必“强留”,防止订单转化为产能“鸡肋”。第五,还要从提升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出发,不搞赢者通吃,以免给国际上某些别有用心者借机制造“中国威胁论”。

2月23号,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稳住外贸基本盘意义重大,体现在对经济、税收、就业以及开放型经济等方面拉动上,而稳住外贸基本盘的主要抓手是稳外贸主体。外贸的基本盘不仅要看大小,更要看成色,不能仅限于喊口号,必须要有真金白银的支持以及配套政策支撑。

李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留得青山,赢得未来。稳固外贸基本盘不一定都是真金白银的贸易额,而且也包括为了日后打好外贸翻身仗而留住的“青山”。一方面,外贸企业要保住基本盘要尽力做到外保渠道。在抗击疫情的背景下,只要有利于维护自身在国际产业链上的地位,外贸企业少赚些钱或者多花些钱也都是值得的。另一方面,外贸企业要保住基本盘也要努力做到内保产能。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供应链的地位也构成走向贸易强国的产业基础。

对于出口转内销策略,由于内销市场本身竞争激烈,试图赚快钱是不现实的,出口转内销一定要有长远的拓展,为避免国内市场竞争升级,部分内销企业破产对政策效果的削弱,出口转内销一定要结合我国的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更好的体现出蓝海战略和错位发展经营。

最后,我国外贸的转型升级。

优化营商环境是培育外贸竞争优势的基础。我国营商环境排名逐年上升,特别是在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证,获得电力,登记财产,获得信贷,保护少数投资者,纳税,跨境贸易,执行合同和办理破产这十个方面进步明显。

此外,外贸竞争新优势要走中间路线,利用好自身有利条件,例如庞大国内市场、产业结构完整、资源集聚、局部优势产业等。一方面,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要在尽可能延缓劳动力成本上升势头基础上增加技术含量;另一方面,对于有局部技术优势的产业而言,适当与国内劳动力资源结合,减慢传统竞争优势的丧失,加快新优势的形成,避免出现断档,就是我们要走的中间路线。

如何看待我们的竞争力?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在评价各国竞争力上具有权威性。在全球竞争力排名中,美国、新加坡、德国列前三位。而在主要新兴经济体金砖国家中,中国竞争力最突出,在全球排名第28位。我国应一方面在“硬件”上领先,不仅科技创新能力强,而且产业发展水平高。另一方面是“软件”上的领先,除了具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外,法制化环境也相当优越。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具有不同的取向,既有先转型后升级,也有先升级后转型。我更倾向于先升级后转型的模式,当然最好是转型升级同步进行。

(文章根据北京国际经济贸易资料中心公共讲座第19讲的内容整理,作者核对了相关数据)

作者: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所副所长白明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RCEP开启中国发展新视界
RCEP与中国资本市场开放
RCEP 签署后,中日韩自贸区还
RCEP签署的边际效应
RCEP推动国内外市场资源优化
RCEP签署如何促进中企对外投
RCEP:逆全球化下的破局与展
联合国专家: RCEP可进一步推
全球最大自贸区RCEP诞生:内
【讲座通知】“全球疫情对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