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 研究成果 >> 正文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外贸发展的机遇与途径         ★★★★★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外贸发展的机遇与途径
作者:袁永友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818    更新时间:2009/12/18

内容摘要: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实质是全球经济、金融格局长期失衡的必然结果,也是包括资本、科技、人力、重要生产资料等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洗牌,尤其是对资源配置格局的一次刚性调整。转“危”为“机”正在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理性的选择,但机遇往往是由多种特殊因素复合而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质。识别我国外贸发展机遇需要认真分析中国外贸发展的现实制约和前景。本文依据WTO贸易分类的原理,分析了我国外贸发展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方面的不同机遇,分别论证了金融危机背景下实现我国出口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出口品牌、内外贸一体化、引进海外服务人才、创新出口技术、发展服务贸易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等方面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金融危机;外贸发展;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的破坏性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值得肯定的是,我国外贸人的忧患意识已转化为机遇意识,转“危”为“机”已成为共同的理念和行动。

 

 

一、        我国外贸发展三大机遇展现新的前景

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的正负面效应并存,依据WTO分类的原理,对我国外贸发展机遇进行相应的梳理,仍可看到新的曙光。

(一)货物贸易发展的机遇

全球金融危机在客观上加速了西方国家制造业的不景气,国际生产与贸易也将面临周期性调整,我国货物贸易发展的机遇突出表现为以下方面。

1.“中国制造”面临升级的历史性契机

发达国家本土经济的衰退势必向外转移的制造业,而我国制造业优势还将保持较长时间。我国外贸生产企业如果适时有效调整投资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尽力争取产业链前后端和价值链高端收益,则“危机”会倒逼“中国制造”加快升级,为此带来我国外贸新的前景。从外贸组织结构调整看,进出口企业结构将从块状同质化向团状异质化的转型,形成货物贸易发展主体重新洗牌的效应出口利润空间缩小的企业将寻找突破口。除加工贸易企业加快升级转型外,传统轻纺类出口产品在原料、设计、制造、品牌、分销、物流和终端等环节中,将通过差异化发展战略“绝处逢生”。

2.内外贸一体化步伐加快促进内外市场融合

中央启动总投资超过4万亿元的一揽子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计划,特别是拉动内需政策的效应,必将引起以消费型增值税为代表的税制改革和一系列产业政策的转型。长期割裂的内外贸体制在危机的压力下加快改制。2009年春季广交会外贸产品内销的业务已对内贸企业开放,这意味着打破内外贸经营性障碍的序幕已经拉开。在进口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基于生产自救一些扩大出口的政策相继出台,如降低出口关税、价格和技术封锁等。我国企业将获得技术类、资源类、短缺类等相关商品的进口利益。此外,国内各种出口产品内销采购洽谈会和巡回展相继举行,进一步搞活了国内流通,必将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步伐

(二)服务贸易发展的机遇

从积极的角度看,服务贸易发展也不乏新的机遇。

1.拓展服务贸易领域的机遇

国际外包中心发布的《2008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报告》显示,当前许多跨国公司危机中出于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的考虑,加快向我国转移相关服务项目。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为我国向世界提供中国服务带来了机遇。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不仅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绿色引擎”,也是我国外贸发展转“危”为“机”的现实途径。服务贸易发展可以提高货物贸易的技术含量,带动涉及信息的收集、处理、交换等相互传递,特别是生产性服务活动的发展,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平台的建设和扩展我国仓储、物流、中介、广告、法律、税务、审计、综合技术服务、劳动培训、售后服务等服务行业也将在发展中受益,相关服务标准、法律、法规等服务制度体系将得到完善电子商务也将出现跨跃式的发展

2.引进海外服务人才的机遇

虽然服务人才匮乏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人才瓶颈,但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海外人才引进将出现“利好”趋势。以金融业为例,由于美国等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金融业直接受到冲击,金融服务业人才可能出现分流,我国和一些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国家或地区面临着引进海外金融人才不可多得的大好机遇。从长远意义看,也是我国人才引进机制改革的好时机,通过有效政策的实施,我国服务业人才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劣势将有所改善,“人才强商”战略”作用显现。

(三)技术贸易发展的机遇

大危机之后常常伴随着新的科技革命,经济复苏往往离不开重大技术创新,在金融危机打击下,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贸易发展面临机遇。

1.出口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贸易发展的机遇

金融危机是检验企业自主创新和抗击风险能力的试金石。我国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在危机中出口增长不减,为巩固出口市场起到支柱作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市场急剧萎缩,高新技术“保质期”缩短,其技术输出速度加快。同时,我国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资金和技术的引进能力也不断扩大,通过技术引进实现企业降低成本、开拓市场和技术创新目标。此外,国家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等金融创新业务,都将为高新技术贸易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

2.知识产权领域国际合作的机遇

在技术贸易中,各国为摆脱危机、突破困境,越来越将知识产权作为重要战略性资源,并作成国际合作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知识产权领域国际合作深度不断增加,广度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我国将从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被动接受者逐步转变为积极参与者,从被动应对知识产权国际规则调整逐步转变为主动推动知识产权国际合作的重要力量。

二、        我国外贸发展机遇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机遇在性质上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二者相互依存,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我国外贸发展机遇也是如此。

1外贸发展机遇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有大量的成因,其中有许多我们暂不可知的偶然性因素。偶然性反映了我们认知能力的缺陷。反之,我们对事件认知的盲区越少,对事件变化的必然性就会认识越深刻。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的的趋势,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只是起着加速或者延续的作用。外贸发展机遇的偶然性,包含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制度结构创新、政府行为转换、人的思想观念更新的必然性趋势,偶然性起着为必然性开辟道路的作用。因此,外贸发展机遇只要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经验证明,当各种资源都被积极、创造性地利用和发掘,其能量释放巨大时,往往是社会经济发展出现发展良机的时候。认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才能更好地抓住我国外贸发展机遇。

2.外贸发展机遇反映了新一轮开放促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人类历史和社会进步最具影响的重大事件中往往孕育着重大的发展机遇,机遇的存在对一国经济发展与增长具有战略意义。回顾我国60年经济发展与变迁过程,开放促改革是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使我国抓住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机遇,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世纪之交我国抓住了加入WTO的机遇,成功地促进了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需要我们具备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贸易开放已成为我国制度性安排,外贸发展机遇孕育着深层次的制度创新。这既是历史机遇,又是新一轮开放促进改革的历史必然。认识这一机遇,实际上是争抢开放、改革和发展的主动权,催生我国外贸走向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3外贸发展机遇意识反映了思想解放的必然性

树立机遇意识,不仅要认识机遇的偶然性与必然性,还要认识其相互转化性。“机不可失”是指机遇具有易变易逝的特点,表现为一定的时间性和不可重复性。同时,机遇往往与种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其中新旧思想碰撞的矛盾占主要地位,思想解放及其重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焦虑、抑郁、恐慌等危机综合症”会左右人们的思想。只有思想解放,站在更高的层面去分析我国外贸发展,才能树立科学发展观,摆脱困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践证明,面临同样的机遇,在意识上不高人一筹,在行动上不领先一步,就会错失机遇。因此,树立机遇意识实际上是我国外贸人思想解放的必然要求,其重要意义不可低估。

三、转“危”为“机”是我国外贸转型的有效途径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实质是全球经济、金融格局长期失衡的必然结果,是包括资本、科技、人力等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洗牌,尤其是对资源配置和资源格局的一次刚性调整。总结历史经验,转“危”为“机”才是我国外贸发展调整有效途径。

1.转“危”为“机”是实现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从外贸增长方式看,改革开放后我国采用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出口导向战略的经验,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后果。金融危机使我们对其认识更为深刻:一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长期的“专业化”,使我国出口企业在政策保护下没有受到外部市场竞争的强大压力,出口产业和技术升级速度缓慢;二是长期采取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的粗放型模式,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代价;三是为维持人民币汇率低估大量收购外汇,导致人民币超发和流动性泛滥,造成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利润大部分外流。为避免东亚国家或地区过去的教训在我国继续重演,加快转变我国外贸和经济增长模式、转“危”为“机”,是实现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 转“危”为“机”是外贸企业战略性转型有效途径   

从外贸经营主体看,转“危”为“机”是外贸企业战略性转型的一个过程。面对严峻的生存发展环境,我国外贸企业迫切需要加快产业结构和技术升级的步伐,才能赢得新的竞争优势。由于我国一些劳动密集产业由于生产成本不再低廉,必须适应产业转移和行业整合的趋向;同时,激烈的竞争必将淘汰一批弱势企业,特别是高投入、高能耗和低附加值、低效率的“两高一资”企业,企业战略转型越快,产业升级越快。虽然转型是长期和痛苦的,但如果不转型,我国外贸发展的战略机遇将毫无意义。

3转“危”为“机”是调整内外需失衡的有效途径

从宏观政策调整的角度看,我国内外需失衡有着多种原因。我国的货币政策长期支持出口创汇而不是提高出口效益,导致了内外需的失衡;二是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偏重于国债资金的投放,而没有税收体制改革,特别是以减税和生产结构调整为主的改革来保证扩大内需,也导致内外需失衡。我国入世已有八年,国内市场已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外需失衡只会导致我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税收结构、金融体制、资本市场、社保体系的调整与改革滞后。因此,转“危”为“机”,必须建立庞大的、有较强自我循环能力的市场体系,是实现我国外贸制度创新和内外需有机结合的根本途径。

4.转“危”为“机”是促进世界经济复苏的有效途径

从全球经济角度看,我国采取转为危机的举措将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带来机遇。首先,中国解决自身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主动地进行变革和调整,扩大内需,本身就是对世界经济的最大帮助与贡献;其次,中国市场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会给在我国的外资企业带来巨大的商机;再次,我国扩大进口外国的设备与技术将为其它国家或地区的投资者和企业提供走出危机的机遇。最后,中国积极倡导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将促使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好转,为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选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10月,第三版;

2.王忠禹: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现实选择,人民日报,2009520

3.双传学:解放思想要强化机遇意识,中国江苏网消息,2009511

(作者单位:湖北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全球失衡与再平衡:特征、动
美国出现金融危机,中国资本
似乎听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脚
疫情并未引起全面金融危机,
美元:大国兴衰的原点
不安定的香港,会是“撬动世
新一轮“金融危机”风雨欲来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
后金融危机时代武汉招商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