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 研究成果 >> 正文
[组图]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与国际比较——基于全球35个国家的实证分析         ★★★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与国际比较——基于全球35个国家的实证分析
作者:胡晨沛 吕政     文章来源: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点击数:776    更新时间:2020/9/22

【摘要】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形成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和统计标准迫在眉睫。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本文以经济实力和五大发展理念为基础,构建国别可比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对2000~2017年全球35个主要国家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得分从0.349提高至0.504,排名从33位上升至29位;从各分指标看,中国经济实力取得跨越式发展,但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等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从全球范围看,美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亦位于全球前列,韩国、芬兰、以色列等国在个别指标上处于领先位置。就高质量发展水平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改变,未来需进一步补强相关短板领域,更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发展中国家

一、问题提出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基本特征就是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和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从中国的基本国情来看,尽管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和第二大外商投资国,经济实力正在不断增强,但是除经济规模外其他领域的协调发展仍存在一定的短板。例如,城乡、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不平衡发展特点依旧突出,单位GDP能耗相对较高,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等。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因此建立科学、适用、易操作的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对加强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有文献中建构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多是对中国不同地区或不同行业经济发展质量的评价,缺乏国际比较,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入研究以及对中国高质量发展短板的补强。本文立足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国情,结合经济实力和五大发展理念,通过测算2000~2017年全球35个主要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讨论中国经济发展的演进特征以及与发达国家所存在的差距,以期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国际经验与启示。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内经济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目前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高质量发展内涵、指标体系构建和发展水平测度三个方面。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讨论

此讨论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经济增长为视角,突出经济指标的作用。部分学者早期在对经济发展质量内涵进行讨论时,认为经济发展质量更多表现为一个或几个经济指标的增长,例如人均GDP、价格指数、生产效率等,这些做法从较狭义的视角出发,更多体现的是经济本身的发展质量,而没有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外部效应和社会福利纳入内涵讨论之中,可能产生较大的偏差。第二类是以平衡发展为视角,强调发展理念的作用。郭克莎作为国内较早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学者之一,认为经济发展质量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的效率、国家竞争力、通货膨胀程度以及环境污染四个方面。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新发展理念的体现。史丹认为从宏观层面看,高质量发展具体表现为增长的稳定性、发展的均衡性、环境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的公平性。詹新宇和崔培培等学者也以“五大发展理念”、“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分析框架,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内涵。第三类以民生福利为视角,从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出发进行论述。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从“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这一论述出发,指出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以高效率高效益生产方式为全社会持续而公平地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发展模式,在具体经济形态上就是一个高质量、高效率和高稳定性的供给体系。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

从高质量内涵的角度出发,不少学者相应地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发展5个角度构建了相应的评价体系。但对于高质量发展指标的构建,既有研究并非仅限于新发展理念提出的5个维度。李金昌等从社会主要矛盾的两方面出发,构建包括经济活力、创新效率、绿色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和谐五部分的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殷醒民认为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框架下,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扩展至全要素生产率、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源质量、金融体系效率和市场配置资源机制5个维度。张震和刘雪梦将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划分为经济发展动力、新型产业结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开放性、经济发展协调性、绿色发展和经济发展共享性7个部分。魏敏和李书昊则构建了包括经济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资源配置高效等10个子系统和53个测度指标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师博等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系包括增长的基本面和社会成果2个维度。可见,目前国内学界对高质量发展的测度框架存在较大差异,评价体系仍有待完善和统一。

(三)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

对于当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仍是学界主要研究的问题之一。史丹和李鹏的研究结果显示,创新与协调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相对不足,投资效率偏低、产出波动较大等方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从地区层面看,魏敏和李书昊利用熵权TOPSIS法发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各子系统水平在不同省份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综合水平总体呈现“东高、中平、西低”的分布格局。师博和张冰瑶从发展的基本面、社会成果和生态成果3个维度测算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结果显示我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东部城市、大城市的经济高质量水平优于中西部城市、中小城市。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不同行政层级(如副省级城市和小城镇)、不同地区(如黄河流域和长三角地区)以及不同行业(如数字经济)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评述

通过上述文献梳理可以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度,但既有研究在对中国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上仍存在三方面的瓶颈。首先,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界定,目前并没有国际通用的概念说明,国内的相关研究也仅处于探索阶段,尽管概念尚未统一,但笔者认为有一点应当是明确的,即高质量发展维度的确定。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及高质量发展时,其相对应的概念是高速度发展,“高速度”更多的是一维概念,而“高质量”则更加立体与多维,这也是多数学者在研究中所认同的。其次,就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而言,结合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情,本文更倾向于以经济实力增强为基础,结合五大发展理念对高质量发展体系进行构建。这是因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式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而早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已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同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相适应,一定程度上为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提供了可能的方向。最后,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对象,现有研究多是以中国不同地区为研究对象,但需要注意的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准是什么?北京、上海等地区经济虽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但是否就意味着能将其发展状况作为高质量发展的评判标准呢?笔者认为,对于中国而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标准往往是难以界定的,基于当前中国的发展国情,找到一个国际对标的发展目标可能是明确标准的方法之一。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当是一个更为宏观的概念,在重视自身测度评价的同时,更需要进行国际比较,通过维度的分解来量化当前中国与其他高质量发展的国家之间的差距。因此,本文选取全球35个国家的发展数据为样本进行比较研究,以此构建国际可比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体系。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考虑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相较于过去的一种新提法,因此在样本选择上主要侧重于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或与中国较为接近的国家。本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划分标准,同时结合数据指标的可获得性,最后选择了35个样本国家(参见下表3),其中发达国家26个,新兴和发展中国家9个,包括金砖五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南非、巴西)以及波兰、印尼、墨西哥和土耳其。研究时间区间为2000~2017年。

(二)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相较于国内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而言,构建国际可比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需要符合两方面的原则。一是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必须符合中国国情。中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相对于过去高速度发展阶段的提法,因此评价体系也首先需要做到以我为主,且紧扣中国国情。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当立足于当前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创新驱动战略和能源绿色转型的时代背景,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基础,构建高质量发展衡量指标,适应新时代下中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总要求。二是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必须获取国际可比的数据。不同于国内不同地区统计数据口径相对一致的优势,部分数据在不同国家中的指标内涵、统计口径、核算方法等方面会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在失业率上,美国以调查失业率为主,而中国此前只公布了登记失业率,近年来才公布调查失业率数据。因此,为将这种“非可比”差异误差降到最低,保证数据可比性,本文指标均选取自世界银行等主要国际组织统一发布的数据。

基于上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在借鉴已有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基础之上,本文构建了由经济实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6个部分共30个指标构成的国际可比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数据来源以世界银行WDI数据库为基础。全要素生产率、人力资本指数、劳动者报酬份额来源于国际佩恩表,其中人力资本指数主要以各国平均受教育年限为依据,全要素生产率根据索洛余值法计算得到。宏观杠杆率来源于国际清算银行,人文发展指数来源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经济自由度来源于美国传统基金会,从银行业和金融业状况、资本流动和外国投资、货币政策等10个大类指标进行衡量。

  

(三)测度方法

由于不同指标之间衡量的方式、代表的性质均存在差异,直接加总无法反映各个指标真实作用,因此本文使用“最小-最大标准化”法将全部指标转化为可比的无量纲数值。在各指标权重的设定上,传统权重计算方法主要包括主成分分析法、熵权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但上述方法均存在一定不足之处:主成分分析法虽能合理利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测度,但会因为维度的降低而使原始信息受损;熵权法中如果指标存在某个异常值而间接提高该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在判断矩阵的设定上存在一定主观性。此外,上述权重的测度方法得到的权重虽有统计意义,但无法真实反映该指标的经济含义。因此,本文参照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和经济脆弱度指数,采用简单而透明的均等权重法赋值。

    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

(一)2000~2017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情况的国际比较

在国际可比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体系的基础之上,对2000~2017年35个国家经济高质量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高质量水平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高质量发展得分呈稳步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0.349上升至2017年的0.504,排名从第33位上升至第29位;二是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缩小,2000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得分与南非、印度、印尼等发展中国家较为接近,而到了2017年尽管中国经济高质量得分排名位列第29位,仅比2000年提升4位,但得分水平已与发达国家较为接近,如果以美国作为参照,2000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得分相当于美国的51.4%,2017年已上升至69.4%。

  

1给出了2000年和2017年各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情况。相较于2000年,2017年各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得到一定水平提升,得分分布从2000年的0.264~0.679上升至2017年的0.364~0.726,综合水平得分均值由0.527上升至0.570,标准差从0.096降至0.074,说明各国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差距有所缩小。从国家分布看,两个年度得分最高的国家均为美国,分值从0.679升至0.726。2000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的5个国家为美国、德国、卢森堡、瑞士和法国,2017年前五位则为美国、德国、日本、瑞士和新加坡,说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分布总体稳定。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改善幅度来看,中国上升幅度最快,从2000年的0.349上升至2017年的0.504,上升0.155。从高质量发展位次提升幅度上看,韩国排名上升最快,从2000年的23位上升至2017年的第11位。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也有部分国家经济高质量得分水平不升反降,例如卢森堡得分从2000年的0.619降至2017年的0.615,排名从第3位降至第9位。爱尔兰得分从0.537降至0.533,排名从第22位降至第25位。

(二)2000~2017年经济高质量发展分领域的国际比较

 

2为2000年以来主要年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各一级指标得分情况,中国在各项一级指标上得分均取得了明显的提升。其中,经济实力得分提升最为显著,从0.150分提升至0.491分,排名从第33位跃居至第2位。创新发展得分从2000年的0.255上升至2017年的0.441,排名从32位上升至25位。协调发展得分从0.430上升至0.569,排名维持在33位。绿色发展得分从0.540上升至0.637,为得分最高的一级指标,排名从34位上升至32位。开放发展得分从0.308上升至0.360,排名从28位上升至27位。共享发展得分从0.413上升至0.525,排名从32位上升至31位。总的来看,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实力取得跨越式发展,但同时,其他维度的发展相对缓慢。

尽管中国各项一级指标均取得了明显的改善,但国际比较的结果显示(参见表3),中国多项指标与发达国家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

 

1.经济实力。21世纪以来,中国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经济结构上,均取得了长足发展。2017年中国发展水平得分已位列35个国家中的第2位,仅次于美国。2000~2017年,中国GDP年均增速超过9%,为同时期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期间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从1768美元上升至7308元,翻了近三番。按2011 年不变价购买力平价计算,劳动生产率从6470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7%),上升至27645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7%)。从国际范围看,尽管中国在经济实力得分和排名上均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通过比较二级指标依然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实力仍存在明显短板:一是人均GDP仍处于较低水平。当前,中国经济总量与日、德、英、法四国国内生产总值之和大体相当,但人均GDP仍远低于上述四国(它们均已超过或接近4万美元)。二是生产效率仍然较低。2017年中国劳动生产率在全部35个国家中位列第33位,这反映出中国经济增长仍是更多依靠要素、投资驱动,创新驱动的作用仍相对有限。

2.创新发展。从各二级指标看,中国创新发展水平表现出创新产出高,创新投入增长快,但创新效率偏低的特点。在创新产出方面,2017年中国受理专利申请数量为全球最多,达到138万件,占全球总量的46.6%。在创新投入方面,2017年研发支出占GDP比重已达到2.1%,在35个样本国家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反映技术创新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联合国ICP项目公布的国际佩恩表显示,中国2017年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为0.384(以美国=1为参照值),在35个样本国家中处于最低水平。可见,当前中国创新发展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创新要素存在较为明显的“错配”现象,具体表现为研发支出占GDP比重高但人力资本指数却偏低,即物质资本要素投入较多但人力资本投入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

3.协调发展。如表2所示,中国协调发展水平得分从0.430上升至0.569,排名维持在第33位上下,但是与排名靠前国家差距有所缩小。具体到各二级指标,近年来中国经济结构不断完善,城乡发展差距持续缩小。根据世界银行核算数据,2017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9%,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持续缩小。城乡协调发展方面,中国已连续17年将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发展,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中国农村可用电人口比重达到100%,高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据表3,以色列(0.842)、新加坡(0.831)、美国(0.822)为协调发展水平最高的三个国家,此外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协调发展水平同样较高,分值均在0.75以上。相较而言,发展中国家在此一级指标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除中国排名第33位之外,印度、印尼、南非也均位居30名之后。通过分项指标看,近年来债务杠杆水平的抬升是中国排名较为靠后的主要原因。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非金融部门杠杠率达到253.4%,不仅在主要发展中国家中为最高水平,还高于美国、英国、德国等多个发达国家。

4.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其不仅体现在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也表现在更趋环保的经济生产方式。从生态环境看,中国绿地面积明显增加,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比重从2000年的2.94%提高至2017年的3.11%;从生产方式看,经济发展生态效益更加凸显,PM2.5年平均排放量、单位GDP能源消耗均明显下降。从全球范围看,芬兰2017年绿色发展水平得分为0.945分,在全部35个样本国家中位居第一,瑞典(0.941)和日本(0.896)分列第二和第三位。这一结果与多数国际组织的判断较为接近: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以及世界经济论坛共同编撰的2016年环境绩效指数报告,将芬兰视为最环保的国家;联合国同样将芬兰列为全球最幸福的国家,绿色环保是芬兰经济高质量的重要特点之一。总的来看,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绿色发展水平上仍然存在不小差距,许多发达国家这一指标得分在0.8以上,而中国为仅有的6个得分低于0.7的国家之一。

5.开放发展。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开放发展目前为中国排名第三高的一级指标。从二级指标看,2000~2017年,中国贸易占GDP比重从39.4%小幅下降至38.1%,FDI占GDP比重稳定在3%上下。服务开放取得明显发展,2017年入境旅游人数较2000年翻了近一番。但是金融开放水平较低始终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显著短板,2017年,中国保险与金融服务占商业服务进口的比重为2.8%,在35个国家中位列第32位。按表3,开放发展水平排名世界前三的国家为新加坡(0.610)、卢森堡(0.575)和爱尔兰(0.512),无论是FDI还是贸易额占GDP比重,均处于较高水平。韩国和日本均为典型的开放型经济体,但两国的排名分别列第24位和第16位,主要原因在于除了货物对外开放外,其他领域开放水平较低,如日本FDI占GDP比重常年不足1%,韩国则在金融开放领域处于较低水平。2000年以来,全球各国产业分工不断细化,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日趋完善,近年来中国连续出台《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9年版)》《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9年版)》《外商投资法》等政策法律,取得明显成效,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

6.共享发展。中国共享发展水平从2000年的0.413上升至2017年的0.525,各项民生事业发展扎实推进,其中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尤其突出。2017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6.5岁,高于中高等收入国家75.5岁的平均水平,与美国(78.5岁)、日本(84.1岁)等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缩小。新生儿死亡率从2000年的21.4‰降至2017年的4.6‰,已明显低于印度(23.7‰)、印尼(13.2‰)等发展中国家。欧洲尤其是北欧和西欧国家在共享发展水平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中,丹麦(0.804)最高,瑞士(0.796)、瑞典(0.795)分列第二和第三位。总的来看,中国无论是教育还是医疗领域,与发达国家均存在明显的差距。例如在医疗领域,中国医疗服务供需矛盾仍然突出,中国虽是世界上提供医疗服务量最大的国家,但每千人口医师数不足3人(德国、挪威等发达国家超过4人),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约为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一半,中国医疗卫生人员和基础设施仍不能满足庞大的医疗卫生需求。而在教育领域,2017年中国教育支出占国民总收入比重仅为1.8%,在35个国家中排名末尾,距离排名第34位的新加坡还相差1个百分点。

    五、结论与展望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其背后深意更多是要求转变过去的发展理念,重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问题和突出短板,实现向发达国家靠拢。本文通过构建国际可比的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分析了中国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国家仍存在的差距。结果显示,尽管中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多个领域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但由于发展的“起点”相对较低,因此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仍存在明显差距。

展望未来,本文认为中国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当着重解决以下短板:第一,经济实力是中国排名上升最快的一级指标,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未来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年度目标过程中,仍需强调多维目标,除了经济增速外,更需注重其他与民生领域直接相关的经济指标,例如近年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降低GDP能耗、控制失业率的年度目标等,这是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体现;第二,从全面发展看,中国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仍位列30名之后,这两个行业与民生发展息息相关,涉及教育、医疗等主要行业,可见这些领域仍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今后需继续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第三,从国际比较看,不同国家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有值得借鉴的不同之处,例如亚洲国家在创新发展领域表现突出,欧洲国家在共享发展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应有选择地进行对标发展。本文期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未来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中,能有更多学者从国际视角分析中国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依然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为中国切实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作者:胡晨沛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中级统计师 中央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因篇幅较长,已略去原文注释与参考文献。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专家学者:通过反垄断让民营
营商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形成新发展格局 迈向高质量发
六稳”“六保”与高质量发展
《中国“一带一路”贸易投资
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仍需高度重视传统制造业的高
化危为机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
弘扬企业家精神 助推高质量
促进对外贸易和经济高质量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