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 政策与观点 >> 正文
重视全球化新趋势及其对中国开放实践影响问题         
重视全球化新趋势及其对中国开放实践影响问题
作者:谷克鉴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185    更新时间:2006/2/22

重视全球化新趋势及其对中国开放实践影响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谷克鉴

 

现在大家都在谈我们对外开放面临一个新的形势,那就是全球化。我感觉到现在全球化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而这个新的趋势对我们开放实践产生了许多重大影响。

   
    这个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我们认为全球化现在出现两个很重要的趋势,一个就是表现在微观层面,我们概括为在继续加快商品、资本和其他要素国际流动的同时,全球化已经开始和正在日益深入广泛的分解企业价值链,这是一个重要特征。现在包括我自己主办的一些会议,我到美国做学术交流都发现,发达国家的学者和他们的政策制定者都在研究这个问题及其对本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新影响。这个世界好像变得破碎不堪的,为什么?过去我们都是分工,但主要是水平分工,即便是垂直分工,也多数呈现出中间产品或大的部件生产的国际分工,不同的国家都在从事自己产品的发展,最后参与分工的依然是相对独立的产品,而现在全球化已经在深入到企业的价值链了,主要是供应商的价值链全球化,包括研发、生产工艺、营销和人力资源的全球配置,这是一个新的趋势,值得重视。


    另一重要趋势则表现在宏观层面,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分工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国家集团间的分工,我们称之为“两端模式”,发展中国家是一端,发达国家则是另一端。我们现在很难用传统的两端模式来概括,所以我们用一个新的名词

“波谱模式”,也就是说,现在世界各国,即便是发达国家集团和发展中国家集团内部,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日益扩大,各自的比较优势也日益多样化,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经济基础很多已经发生显著的变化。现在世界经济已经处在多样化的阶段,联合国贸发会议投资报告中讲到,我研究这么一个数据,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他们的投资绩效也很重要,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绩效处在前列,而一部分发达国家则很靠后,我们中国处在第45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世界比较优势新格局正在初露端倪。


    第二方面,我们认为,这样的形势对我们的对外贸易、对外投资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这个新影响来看,我想主要是表现在这样以下几点:第一就是产业转移的载体正在发生变化,产业转移已经依托新的形式了。我本人也做这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也都是在十年前完成的,现在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我们把它概括为四次大的产业转移。第一次产业转移是欧洲国家向北美的转移,第二次是北美向东亚国家的转移,第三次是北美向亚洲四小龙的转移,而亚洲四小龙向其他国家的转移,应当说这是新的、第四次产业转移,前三次大的产业转移,主要是借助商品和资本的流动,现在新开始的产业转移是借助于这样一个企业价值链的日益国际化和全球化。

   
    第二是对贸易流动产生的影响,应该说90年代以来,已经认识到投资与贸易的关系,当时我在美国,美国商务部的官员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他们认为,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一直以来保持相对平衡的状况,而对东亚国家始终是不平衡的。东亚国家内部保持大量的贸易逆差,而东亚国家把自身的贸易逆差转移到欧美,所以他们认为东亚国家的团队精神在作怪,我当时告诉他们,外商在华投资实现的贸易是中美双边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最近我们又对近几年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做了分析,发现一个新的现象,包括欧、美、台湾、香港、日本五大经济体在华投资企业,在他们的出口市场依然保持相对集中在发达国家的同时,他们的进口却日益地分散化,过去日本企业把自己的贸易逆差转移到美国去了,韩国把自己的贸易逆差转移到美国去了。但市场出现一个新的趋势,就是全球采购出现了,日本企业、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的企业,可能不再从韩国和日本去进口了,而从其他地方来进口。这是现在全球化出现的新的趋势带来的。特别是,随着我国引资结构发生变化,主要是大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增加以后,他们有足够的实力建立并通过世界各地的分销机构,借助全球采购方式即价值链的全球化达到采购成本最优,过去分散和小规模的外商投资企业是做不到这一点,这种价值链的全球化对双边贸易流量的新影响,使我们制定贸易和投资政策都是应该考虑的。


    第三方面就是全球化新影响的政策含义。我们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参与国际分工依据的就是比较优势,而国际分工模式出现了变化,新的国际分工模式出现以后,我们认为应当重新考虑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新格局。我们的强项、弱项、困难和机遇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这就是管理学上SWOT分析,包括贸易、投资。我想这是给我们带来的新的影响,另外我们的政策会带来什么影响,首先就是影响我们开放政策的制定,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比如说我们过去政策的判断问题,如市场换技术的问题,普遍认为这是不成功的,的确我们看到市场换技术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因为技术是不能通过市场简单换来的,它不是有形商品的贸易,技术有一个“解码”的过程,而这个解码的过程必须借助企业价值链活动实现,这样就需要企业的价值链全球化来参与这项活动。所以,市场换技术效果的讨论已超出引进政策的范围。


    再者,过去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会通过设置关税壁垒,因为通过关税就可以达到保护本国国民利益的目的。全球化的新发展,恐怕又面临一种新的选择了,这就是我们可能对国内市场的保护,尽管保护了一部分进口竞争企业的利益,但是同样可能会影响另外的进口和进口加工复出口企业的利益。因为全球化可能带来一部分企业的成本上升,有些措施在全球化新的形势下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在调研中就发现一个问题,过去产品就是一个生产环节,然后转移到国外市场,加工贸易的台帐制度应该说还是很容易实施的,但一旦这样一个生产、加工贸易的产品价值链不断地在国内延伸裂变的话就会变成一个问题。

   
    还有双边和多边贸易关系也是出现了变化。我们现在说多哈发展议程,新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大量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并没有成为多哈谈判保护的对象,我们不仅面临着如何处理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还面临着同传统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关系;还有国际分工战略,当时提出市场多样化战略,现在国际分工中的变化,世界的比较利益格局,我们认为这种格局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而且这样的调整是带有长期、战略性的。

                               
(根据本人在2006年新春座谈会上的发言速记整理)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