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 政策与观点 >> 正文
对外经贸发展战略的选择和调整         
对外经贸发展战略的选择和调整
作者:中国国际贸易…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343    更新时间:2006/1/11


对外经贸发展战略的选择和调整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动态与信息》编辑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外贸的高速增长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做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多年来我国外贸的发展仍以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效益和竞争力不高,获取的国际交换利益较低。这种高速增长也日益受到国内资源和环境的约束,难以维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而,今后对外经贸发展战略的选择备受关注。商务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实践工作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此提出了一些精辟的见解和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建议。综观学者们的论述,现在我们把几个重要问题进行综述和分析,希望能对深入探讨这一问题起到一定的启示。


一、关于外贸的适度增长

   
    中国经济实施的战略和模式是属于开放式加外向性。在这种模式引导下,外经贸发展不仅带动了中国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然而,在我国外贸高速增长已达万亿美元规模之后,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国内形势正在发生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可能来自于外贸规模的过大和增长过快。

   
    世界上任何一个贸易大国的崛起,势必将对世界贸易格局产生影响。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全面冲击输入国的相关产业、发生争夺战略资源、引发市场秩序混乱、加剧国际贸易摩擦等。因而,有可能造成由贸易引起的国家安全问题和政治问题同步俱增。


    外贸过度增长引发出数量扩张的粗放性增长方式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为一味强调出口扩张会引起对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损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国的对外贸易只有适度、均衡和可持续发展,才符合科学发展观,才是真正综合国力的体现。

   

    保持我国对外贸易适度发展就必须有适度的规模和适度的增长。适度增长即对具体商品在一个具体市场的综合影响,不要超过贸易摩擦的警戒线;适度发展即针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采取与国内外新形势相适应的增长方式。


    1、对外贸的发展实行宏观调整。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实行关税措施,调控具体商品的进出口水平,控制过度地增长势头,保持适度增长。


    2、适时调整外向性发展战略,实施内需主导型发展战略。明确发展方向,即刺激个人消费,提高消费比重,以消费为主带动经济增长。注重发展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和城市化,实现优化的产业结构。改变长期以来,出口是重中之重的观念。


    3、转变增长方式,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地方和企业业绩考核的内容应有所调整,不应只以出口和创汇规模来评定,而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建立考核指标新体系,兼顾发展性、安全性指标,同时引进外贸竞争力指标。


    二、         关于进口战略的调整


    中国在全球贸易领域位列第三。作为一个贸易大国,对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大宗商品的进口应有战略考虑。


    制定进口战略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尽可能地减少进口带来的风险;二是尽可能地实现进口带来的收益。和出口战略相比,进口战略的制定更为复杂,它需要综合考虑和平衡产业和企业的相关利益。


    1、进口战略应在加强管理和放松管制之间、在严格调控和市场垄断之间、在引进竞争和产业保护之间寻求一个完整和适合的平衡点。


    2、进口战略应考虑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利益的平衡。与出口战略单一目标不同,进口战略是多种目标的,多种目标带来利益的分化。不同部门和地区从各自的利益角度,有的会提出放松进口管制,有的则强调加强进口管制或要求增加对本行业的保护力度。不同要求反映了不同部门的利益。进口带来的成本直接体现为再分配成本,增加进口必然会造成对相关行业的冲击。为此,进口战略应建立在一个相互沟通和利益平衡的基础上。


    3、进口战略应体现出平衡艺术和制度建设。进口战略的意义在于理顺进出口关系,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推动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从而为市场经济进一步成熟创造条件。进口战略应更加高瞻远瞩,更加统筹规划。


    4、在进口战略中,我们应完善对大宗商品进口的协调机制,掌握对大宗进口商品的主动权,优化进口商品结构,加强对进口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提高进口的综合效益。


    中国作为一个全球进口大国的现实将长期存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的进口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因素,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必须用政治观点对待进口,跳出从自身的经济发展看进口,制定一个理智和成熟的进口战略,以推动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        
关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迈入“十一·五”规划,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目标将不再是追求数量的扩张和发展的速度,而是如何由贸易大国发展成为贸易强国,寻求实现贸易强国的有效途径。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则是实现贸易强国的主要途径之一。此前我国的出口主要是依靠低成本、数量扩张的方式,出口商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比重低,商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低,加工贸易比重高(近几年都在55%以上)。同时,我国资源短缺,战略性资源的进口依存度增大。以数量扩张为主贸易增长方式,不仅国内资源、环境难以承受,而且受制于国际市场,存在着相当大的市场风险。因此,只有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抵御风险。


    贸易强国是一个内涵丰富、层次多样、类型多元的国家对外贸易竞争概念。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㈠国家对外贸易总量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㈡国家的产业经济全球化和贸易科技含量与其他强国同步;㈢是区域经济、金融与贸易一体化的引导者和组织者;㈣贸易强国与富国互动共进。贸易强国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特征也可以归结为:㈠出口产品结构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㈡在产品价值链上,应能从事较高价值活动;㈢本国企业能掌握出口产品的关键技术、品牌及国际营销渠道;㈣出口企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能够及时应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因此,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弱化传统的比较优势观念,单纯依靠大量资本的投入和低成本的劳动力追加是形成不了竞争优势,只有资本优化和劳动力资源提升,依靠整体生产要素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才能奠定发展后劲,使我国对外贸易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国际竞争力提升转变。当务之急,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大力推动加工贸易向先进制造技术和新兴制造业领域发展,重点要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保型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延长产业链条、积极发展国内配套服务,提高产业集聚水平。以高价值取向,在国际贸易的比较和竞争优势中赢取最大的效益,增强在世界市场上对生产要素配置和利益分配的控制力、影响力,争取世界之魁,实现强国之梦。


    四、
关于服务贸易


    2004年全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20997亿美元。在23年期间,增长5倍多,年均增速达10%。2004年全球服务业产值占全球GDP的比重平均为65%,其中主要发达国家占73%,中等收入国家占62%,低收入国家占44%。与2000年相比,上述三类国家都增长了5—10个百分点。


    服务贸易在各国经济发展中显得日益重要。服务是一种基本的经济活动,对一国的基础建设、竞争力提高和贸易促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今,跨国公司开始新一轮产业布局的调整。制造业的国际转移仍是其产业布局的重要目标,但服务业的转移也蔚然成风。其主要特征是:知识服务产业开始成规模地向具有智力人才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涉及到软件、电讯、金融、管理咨询、芯片、生物信息等多个行业。突出表现在:⑴用于服务业的直接投资巨增。跨国公司在服务行业直接投资的存量在1990—2002年期间增加了3倍。服务业投资占全球投资总存量的比重,从上世纪70年代的33%上升到2002年的60%。发达国家是服务业投资的主体,但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⑵外包业务发展迅速。服务外包项目是当今世界经济中最为活跃的部门之一,全球项目外包支出到2008年会增至8000亿美元,在未来5年中,项目外包数量会以每年30%—40%的速度增长。外包项目涵盖了从简单低附加值服务到复杂的高附加值服务。外包业务主要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⑶跨国公司业务离岸服务日渐凸现。为了给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开展业务活动提供配套业务,或者本企业为了开拓市场和进行国际贸易,西方国家从事服务产业的跨国公司将其大部分业务转移到低成本的国家,这一趋势发展很快。⑷服务贸易发展高科技化。许多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其中技术、信息、知识密集型服务发展最快。金融电子化,商务活动电子化,电信业务数字化都体现了全球服务贸易的高科化趋势。


    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缺乏产业支撑,是服务业滞后的重要原因。未来中国服务贸易的走势仍将决定于服务业的发展。服务贸易发展思路,要遵循:一是要依据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理论制定服务贸易战略,推动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协调发展;二是要创造条件承接新一轮国际服务贸易的转移;三是要遵循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原则,履行在后过渡期对服务贸易的承诺。


   

㈠ 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应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和其形成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企业和产业的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竞争优势代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优势,主要取决于产业的创新和升级,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一个国家是否有完善而适合的创新机制,以及是否拥有充分的创新能力。在竞争优势理论中,人力资本起着主导作用,是重要推动要素。要获得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推动技术的创新,需要有大量的和充足的资金,这就需要利用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获得更多的资金,并通过长期的投入和培育,推动竞争优势的形成。脱离我国现有的比较优势,一味追求竞争优势,犹如无本之木,难以形成竞争优势长久、巩固的发展。同时,应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为企业发展提供创新环境(包括法律、经济和机制环境),以提升和增长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㈡ 开放市场,承接国际服务产业的转移,是一个难以逆转的趋势。对此采取积极主动,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为我国的发展创造新的空间和机遇,如消极被动就会失去这个历史机遇,反而会让国际资本对国内市场和产业发展造成冲击。


    我们应顺应这一趋势,本着确保收益最大,代价成本最小的原则,进一步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加快金融、证券、电信、商贸、运输等服务业的外资引进,促进我国服务业向更高水平发展。逐步增加引进间接投资的比重,发展国际证券融资,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获得更广泛的财力支持和保证。


    做好承接服务外包项目,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政策和环境,提供能顺利转移的物资、技术和人力基础。我们要着力调整相关政策、发展基础设施、完善法律法规、发展人力资源、注重研发活动、建立质量标准、提高管理能力。


    ㈢ 发展服务贸易要密切注意优化服务业的结构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选择重点行业。主要有:

   
    ⒈投资少,收益好,就业容量大,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

⒉与科技进步相关的行业;

⒊农村服务业,主要是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行业;

⒋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影响的基础行业;

⒌加快服务行业对内开放步伐。降低国内市场垄断程度,允许内资企业进入。


    ㈣ 加入WTO后,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要求,在过渡期内我国已逐步实行了服务贸易市场自由化;同时根据承诺,放开了国内相关的服务行业。


    我们享受差别待遇的过渡期已基本结束,现已进入后过渡期阶段。随着服务行业市场准入的放开,外资对我国服务市场冲击的深度将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在:


    ⒈对我国传统服务贸易,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商业领域冲击较大;

⒉对一些尚未建立完全市场经营机制的部门,如一直依靠垄断获取高额利润的银行业、电信业,将会面临更多的生存压力;

⒊我国的管理体制将会受到一定的冲击。面对快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的服务业,我国的管理体制表现出了很大的局限性,外国企业进入后,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增大;

⒋服务贸易人才竞争更加激烈,人材匮乏的矛盾更为突出,争夺高级实用型人才竞争会更加激烈。


    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冲击,如果处理不当,将会付出严重的代价。因而,我们需要按着确保收益最大、代价成本最小的思路、在加强自身竞争能力基础上,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国内服务贸易行业的开放。


    五、
关于引资工作思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资本流通国际化和生产活动全球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全球经济结构调整所形成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也在加快。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新趋势为中国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当前,中国投资市场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资本饥渴状况已经改变,对外来资本的选择性上升。商品市场的供求总量和结构也发生变化,部分消费品已由短缺转为过剩。金融市场的资本供求弹性和调控机制上升,外资随意往来的状态将会有所遏制。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当前新的经济形势,在新一轮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中,我们除了继续坚定不移地执行利用外资政策外,也应适时调整利用外资政策的内涵,转变利用外资的工作思路。


    ㈠ 实现利用外资与扩大就业、环境保护、社会进步协调推进。利用中国有限资源,生产更多产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有效途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弱化引资数量的追求。


    ㈡ 注重引进外资的结构和区域的分布。由于外资在内地的投向已明朗化,下一步应加大政策力度,认真调整利用外资的区域分布,实现有效的全方位产业对接,占据国内外市场绝对优势的东南沿海消费品生产,尽快实现技术升级。


    ㈢ 引进外资时要注意有选择推进国产化。外商投资的战略意图分两类,即浅度一体化和深度一体化。实行浅度一体化战略的企业主要面向中国市场,实现当地生产和销售。对于实行深度一体化战略的外国企业的母公司,我们要有一套国产化政策和策略来应对。


    ㈣ 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宏观调控和产业引导。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外商投资结构,加快制定《反垄断法》,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通过法律手段制裁垄断行为,并规制过渡竞争行为。


㈤ 提高利用外资进入的“经济性壁垒”,包括大力开展本国产业整合,完善国内资本市场,建立支持中资企业获得保护产权的融资优惠。


    ㈥ 利用外资工作要从“招商引资”的模式转换到“招商选资”。统一利用外资的政策,防止非理性的竞争。坚持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利用外资的指导原则。外商直接投资稳定性高,资产不易转移,具有稳定国家经济的作用,同时稳妥、谨慎开放资本市场。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