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 热点关注 >> 正文
夯实质量之基 增强外贸产品国际竞争力         ★★★
夯实质量之基 增强外贸产品国际竞争力
作者:汤 莉    文章来源:国际商报    点击数:103    更新时间:2023/3/1

当前,质量作为繁荣国际贸易、促进产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要素,越来越成为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焦点。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指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加快产品质量提档升级,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鼓励优质消费品进口,

 

提高出口商品品质和单位价值,实现优进优出,增强企业质量和品牌发展能力,争创国内国际知名品牌。

 

 

多管齐下驱动质量水平提升

 

 

质量是促进贸易繁荣的利器。一个国家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优劣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力中的相对水平。在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琪延看来,质量强国是提高国际竞争力之策,也是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之道。

 

王琪延日前在参与中宏论坛在线研讨时表示,质量强国中质量的本质包含品质、品位、品牌这三品。品质是指物品满足用户需要的标准,如外观、构造、功能、可靠性、耐用性、服务保障等。品位是产品的档次、水平,指在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融入一定的价值理念以及美学。品牌是指消费者对某类产品及产品系列的认知程度。品牌意味着高质量、高信誉、高效益、低成本。品质是企业的生命,是产品的品位和品牌的基础。

 

对于实现质量强国的路径,王琪延建议注重科技应用与文化导入双轮驱动、产业创新、人才吸纳和管理创新。具体而言,要用技术提高产品效能,实现产品功能多元化、人性化,生产出高质量产品,并将文化通过艺术方式呈现于产品外观,通过故事传播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在产业创新方面,要通过产业融合促进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的融合,实现业态创新,形成新业态;通过合作、重组、合并等方式推动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效率,同时形成新的产品。人才是永远的短缺资源,有高质量的人才才能生产出高质量产品,要借由引入、培养、共享的方式吸纳人才。同时,要通过制定标准、培养企业家精神和社会责任、监督检查等推动管理创新,实现质量强国。

 

 

强化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

 

 

提高企业质量和品牌发展能力,离不开全面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王晓红强调,要加强从产品研发、工业设计、工艺流程、生产制造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控制,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要发挥工业设计对质量提升的引领作用。设计是产品质量的源头,产品质量提档升级首先要提升设计创新水平。应围绕双碳目标推动绿色低碳化设计,满足消费者时尚审美需求,倡导简约、美观、实用、顺应时代潮流的时尚化设计;要适应中国老龄化社会发展,在产品、服务、基础设施、建筑等方面加强适老化设计,尤其数字产品和服务要对老人友好。企业要统筹把握产品经久耐用、资源节约等质量要求与商业考虑、快速迭代之间的平衡;要积极鼓励新技术、新材料在设计中的集成创新应用,为新技术新材料快速产业化提供市场;顺应绿色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可持续发展理念,倡导零排放、可循环的工艺流程设计;加强服务模式设计创新,推动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二是要推动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数字化管理。5G、大数据、云计算使传统制造业向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变,为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精准、实时控制和可管控可追溯创造了条件。同时,远程的维护维修、教育、诊疗、会议等新的服务模式也对质量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是要建立质量跟踪监督机制。质检、市场、司法等多个监管部门要协同合作,做好质量监督管理;要完善消费者反馈机制,严查、严打、严惩假冒伪劣产品;要完善平台治理和监管制度。

 

质量强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质量的提升并非简单的标准或指数的提高。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马莉莉教授提示,质量强国建设需要避免以行政替代市场、重规则轻建设、重有形轻无形、重局部轻整体、重要求轻服务等误区,要不断提升质量治理的专业性、科学性,避免因一刀切、评价方式不合理等带来效率、效益损失,通过创新质量治理方式与流程,系统全面推进质量强国战略。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